是兵員。因為這個時代,只要你有足夠的糧食,就能招募到足夠多的兵員,為了一口吃的,有的是大把的人給你賣命。
但是人才就不一樣了,這個時代整體教育水平落後,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都沒有機會接受什麼教育,更多的人只知道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的從土裏刨食。
而接受過教育的,又大多都是死讀書的書呆子居多,明朝的科舉制度,培養出來的秀才書生往往只知道如何作一手漂亮的八股文,對於科技方面的知識就是一個白痴,問題是八股文作得再好,他也不能當飯吃啊。
收復長沙後,墨離立即命人貼出招賢榜,大量招募人才前來效力。
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這是長沙嶽麓書院的招牌楹聯,就懸掛在大門。當然這個是後人撰寫的楹聯,這時還沒有出現在嶽麓書院。但是從千百年來的歷史卻也可以看出,楚地的確是人才輩出,地靈人傑,這幅楹聯所寫倒也不算狂妄。
這點墨離還是有所耳聞的,所以在收復長沙之後不久,他曾經親自率眾幕僚登上嶽麓山,打算上山下鄉現場辦公招募人才。
嶽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晉以前為道士活動地,曾建有萬壽宮、崇真觀等。
西晉武帝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創立,至今仍保存完好。
而後,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在嶽麓山建起學舍,這就是早期的僧人辦學。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辦學的遺址上,即嶽麓山下的抱黃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嶽麓書院。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間,嶽麓書院進入了北宋的鼎盛時期。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親自召見山長周式,對周式興學頗為嘉許,親書「嶽麓書院」匾額。至今書院所存明代「嶽麓書院」刻石,便是當年宋真宗的手跡。
在周式執掌下,嶽麓書院的從學人數和院舍規模都有很大發展,遂成為天下四大書院之一。關於「四大書院」有多種說法,但唯有嶽麓為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學者對嶽麓的推崇。
兩宋之交,嶽麓書院遭戰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撫使知潭州劉珙重建嶽麓書院。他還延聘著名理學家張栻主教嶽麓,更加強了嶽麓書院在南宋教育和學術上的地位。
張栻主教期間,以反對科舉利祿之學、培養傳道濟民的人才為辦學的指導思想,培養出了一批如吳獵、趙方、游九言、陳琦等經世之才的優秀學生。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來訪,與張栻論學,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朱張會講」。前來聽講者絡繹不絕,時人描繪「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這次會講,也推動了宋代理學和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所以不僅是長沙,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朱張會講之後,嶽麓書院名聲更加遠播,再次進入繁盛時期。
此後,嶽麓書院屢遭戰火焚毀,卻又數度重建興盛,始終在中國的文化歷史上引領風>
明初,朱元璋奉行「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的政策。重視地方官學的復興,而不倡導書院教育。全國書院頹廢,嶽麓書院也因此沉寂了百餘年。直到成化(1465-1487)年間,書院才開始逐漸恢復。
經歷幾代人的努力,嶽麓書院終於恢復原貌,並得以發展,但書院的教學卻始終以朱程理學為主。
正德二年,一代心學宗師王守仁來嶽麓講學後。王守仁及其弟子在嶽麓書院開創了心學這個學派。
心學雖然仍屬於唯心主義範疇,但其提倡格物至知,知行合一,光這一點就比朱程理學提倡『存天理,滅人慾,天人合一』有用得多。
王守仁的心學不提倡空談,而提倡自省、實踐,知行合一。從實踐在尋找事物內在的道理和規律,明白其中的道理後,還要「知行合一」。
但是現在嶽麓書院的山長範式以信奉的是朱程理學,執掌嶽麓書院數十年來,一直致力於消除心學的影響,提倡遵循理學,追求天人合一。
墨離好歹也是受過教育的,對於這個時代的朱程理學大行其道也只能是苦笑不已。
如今天下紛亂,億兆生民衣食無着,顛沛流離,國勢危若壘卵,外族虎視眈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