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姑且放下這邊巴蜀不表,蜀中文臣武將,目前都有自己的軍事任務在各自秘密進行中。
卻說另一邊的曹操將欲起兵南征。
他知道我主公劉備在併吞巴蜀之地,遲早要進兵漢中。
參軍傅干,字彥材,上書進諫曹操。
書里字跡工整,鏗鏘有力的說:「干聞用武則先威,用文則先德;威德相濟,而後王業成。往者天下大亂,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吳與蜀耳。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難以威勝。愚以為且宜增修文德,按甲寢兵,息軍養士,待時而動。今若舉數十萬之眾,頓長江之濱,倘賊憑險深藏,使我士馬不得逞其能,奇變無所用其權,則天威屈矣。惟明公詳察焉。」
這個學士不了得。
他有這樣大的膽子敢阻攔曹公進兵,難道不知道之前赤壁之戰,也有謀士孔融撲街在前。
哪一個也是說不能進兵,此刻曹魏北方初定,這樣帶着大軍南下,後軍必然不穩。結果孔融就被殺了,怒而斬之。
這樣說,人要選集團董事長時,還不能選脾氣暴躁的,領導開會時一個脾氣不好,你就被開了,人才沒工作還混個球?
曹操覽之,遂罷南征,興設學校,延禮文士。
不僅僅曹操沒有怪罪此人,還聽從了建議。
很奇怪吧?其實說話時,作為文官一定要懂得策略。
參軍傅干很懂得順着曹操的意思去說,他不喜歡聽的,事實上你一定不能輕易的觸碰。即使強着進諫了曹操不聽相反還自己倒霉。
做人其實很艱難,做一個賢臣比小人更艱難。
小人自己嘴巴甜,私下得了好,自然不會顧及他人日後倒霉。
賢臣不同,得考慮大局,全局,考慮往後的集團發展方向,和所有人日後價值的事實存在。這個並不容易,還要改變集團董事長錯誤的策略和想法,打消錯誤路線的危機,這個很不簡單。
於是侍中王粲、杜襲、衛凱、和洽四人,在聽說劉備有蜀中稱王的跡象,議欲尊曹操為魏王。
中書令荀攸曰:「不可。丞相官至魏公,榮加九錫,位已極矣。今又進升王位,於理不可。」
果然,曹操聞之,怒曰:「此人慾效荀彧耶!」
說到荀彧,被曹操事實逼迫服毒而死。
荀攸知之,憂憤成疾,臥病十數日而卒,亡年五十八歲。
曹操後來知道自己錯了,畢竟回想起來荀攸說得有道理。
畢竟自己已經不是王的大王了,要那些個狗屁虛假道場幹嘛?相反還找來一些人的非議,鬧出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董卓不就是這樣嗝屁的麼?自己想起來也是背後出冷汗......
於是厚葬之,遂罷魏王事。
由此來看,在政治手段上,曹操不失為一個頭腦很清晰的政治人物。他能知錯就改,也是他的軍事集團成功執政到最後的一種依託。
這一天,曹操帶劍入宮去見漢獻帝,獻帝正與伏後共坐。伏後見操來,慌忙起身站到一邊。
唯獨漢獻帝見曹操,全身不由得...戰慄不已。
當時的曹操進來說:「孫權、劉備各霸一方,不尊朝廷,當如之何?」
劉備和孫權已經稱帝了,漢獻帝正在和王后說這事,於是說:「至於怎麼辦還是在魏公獨自裁處。」
曹操是個典型的兩面人面孔,既然自己不能成帝王還來問個球?他還心裏不高興的說:「陛下出此言,外人聞之,只道吾欺君也。」
相反很二的漢獻帝說道:「君若肯相輔則幸甚;不爾,願垂恩相舍。」
你願意輔佐是我的幸運,不願意我可以讓位給你。
曹操令人最擔心的一面就出現,於是操聞言,怒目視帝,恨恨而出。
左右的臣子,手下都對漢獻帝說:「近聞魏公欲自立為王,不久必將篡位。」
於是帝與伏後大哭。
伏後最後說:「妾父伏完常有殺操之心,妾今當修書一封,密與父圖之」。
畢竟漢獻帝膽子小問:「昔董承為事不密,反遭大禍;今恐又泄漏,朕與汝皆休矣!」
伏後:「與其天天我等如坐針氈,似此等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