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有自己的玩法,這幾年都在變化,只是變的不快而已。
近幾年隨着利堅國獨立電影的崛起,入圍奧斯卡的影片基本上都是一些中低成本的獨立電影。大製片公司每年還是會量身定做幾部專門用來申奧的奧斯卡命題作文,像斯皮爾伯格導演拍的那些《林肯》《戰馬》《間諜之橋》之類電影,不過最後都因為片子太過於工整且四平八穩,只能淪為陪跑。
敘事傳統復古的片子擱在二十年以前可能是奧斯卡上的主流,比如今年馬丁·斯科塞斯的《沉默》。片子的品質上乘,但頒獎季里依舊沒多少人吃這套,就算最佳影片給了歷年來少有的九個提名,卻依然不願意多加一個給《沉默》。
如今流行獨立製作的低成本文藝片,因為這些小獨立製片公司的選片更靈活,也更偏向於藝術電影,近幾年也都會有片子從年初的聖丹斯一路殺進年終的奧斯卡。這些電影不能用傳統的荷里活類型片套路來評判它們,獨立電影都有着各自的藝術追求,劇作上常常很討巧。
套用羅伯特·麥基的那本《故事》,寫的再標準也不足以拿到奧斯卡,還會被說指保守傳統,像《卡羅爾》《大空頭》《聚焦》的劇本按照荷里活傳統敘事的標準來看,都不算完美的劇本。麥基本人去年還批過這幾個本子,而今年的《赴湯蹈火》更是反類型到底。
評委們更喜歡聰明的劇作,在類型片的基礎上找到某個討巧新鮮的點,這點倒是骨子裏和歐洲的三大電影節是共通的。
在這些入圍的電影裏,又有奧斯卡偏好的不同的類型,因為奧斯卡的評委群體大半是精英品位的中年白人男性,所以他們偏好的電影也被成為老白男口味。
……
:。:
第1007章 初次邂逅奧斯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