鬍子睿知道王承恩所說的,乃是明朝的一個頑疾,正是因為明朝人太過於看重科舉,把科舉之外的學問都視為「旁門左道」、「奇巧淫技」,這樣長年累月地積累下來,影響了工業和國防科技的發展進程。
但是,鬍子睿多麼聰明的一個人啊,他知道自從隋唐時代開始的科舉取士,延續到大明天啟年間,在中國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具體到大明王朝,從太祖皇帝朱元璋開科取士至今也有二三百年的傳統了,這個頑疾基礎非常深厚,不是一時間就能動搖的,最早也要等到自己登上皇位以後,逐步提高軍人、工匠、商人們的地位,才能慢慢地解決這個頑疾。
鬍子睿此刻既然不打算接王承恩的話,自然要想別的辦法,王府的工匠李成既然如此「不給力」,鬍子睿此時不禁想到要請「外援」了,請誰呢?鬍子睿想了半天,還真想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宋應星。宋應星是真正的科學巨匠,他在農業、工業、物理、化學等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詣,更妙的是,宋應星雖然也是舉人出身,但鬍子睿知道他的科舉之路並不順暢,宋應星在萬曆、天啟年間曾經幾次參加進士的考試,結果都「命落孫山」,宋應星也受此打擊,放棄了進士考試,現在在家中賦閒。
「承恩,你別把話題給我扯遠了!「鬍子睿對王承恩道:「你差人去給找一個人,這個人對於我來說很重要,你要派個精細的人去請他,務必把他給我帶回王府!否則別怪本王『唯你是問』?」
王承恩聽出鬍子睿的語氣很重,不敢怠慢,小心翼翼地道:「主人,你要找的是什麼人,大明兩京十三省,小的到那裏去找呢?」
鬍子睿正色道:「此人姓宋名應星,字長庚,江西省南昌府順新縣人,此人年紀約在四十歲左右,身份是舉人。「
王承恩連忙點頭應允,鬍子睿沉思了片刻,見王承恩遲遲沒有動作,帶點疑惑的問道:「怎麼,還有問題?」
」王爺,卑職只是有點不明白,翰林院的王學士、國子監的張博士等幾個人自從知道你被立為皇位侯選人之後,幾次三番登門拜訪,言談中頗有投靠之意,您對他們敷衍了事,根本無意招攬他們。「
王承恩疑惑的問道:「這個宋應星現在還不官,按大明制度來說,既使戶部給他授官,多半也只是教諭一類的未入流教職人員,你卻讓我務必找個辦事精細的人去請他,『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求他來,說起來王學士可是翰林院的老爺,論學識、論資歷難道還比不過一個舉人,王爺這樣做會不會有些『本末倒置』了。「
原來國子監這個機構自從隋唐開始設立以來,一直是古代國家最高的教育學府,這個博士是國子監的一種官員名稱,全稱是國子監博士,並不能等同於現代的博士學歷;翰林院由唐玄宗初創,在宋朝時與科舉接軌後,地位就越來越高,對於出身貧賤的讀書人而言,參加科舉考試,從秀才--舉人--進士--入選翰林院,象徵着從金字塔的底部一步步地接近大明帝國的權力中央。經歷了這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政冶精英們,從事的都是編寫史書、主持科舉考試、為皇帝講解經史這樣的美差,最重要的是,翰林院是培養閣老們的溫床,明朝從翰林院出身的閣老「不勝枚舉」,像萬曆年間的名相張居正就是他們中的一個。
鬍子睿承認王承恩的話頗有幾份道理,明代的科舉文人之中存在一個鄙視鏈條,壯元、榜眼、探花這種一甲、賜進士及弟的瞧不起二甲、三甲的庶吉士,同樣的進士們也「不約而同」地瞧不起舉人出身的官員,認為這些人沒有真才實學,一味只會繳寵。
雖然鬍子睿也知道,翰林院的王學士、國子監的張博士這幾個確實想投靠自己,可是鬍子睿從他們的言談舉止中,觀察到他們並不是做實務的人,這幫子所謂的清流,其實也是些「大言不慚」之輩,如何能與宋應星這樣的巨匠相比。
至於自己這樣做,會被朝堂中的清流們非議啊?」為了宋應星,鬍子睿也認了,」做大事者不拘小節麼!「,宋應星可不是一般人啊,他可是寫出《天工開物》這本巨著的牛人啊,這本巨著一經面世,就在當時的明朝引起了鬨動,一版再版,一時間」洛陽紙貴「啊!
可惜的是正值明清鼎革之際問世的此書生不逢時,宋應星面對滿清酋長的招攬,寧肯回鄉養老過清貧的生
第二十二章 夷虜所畏於中國(求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