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下官員看到這種情況,「面面相覷」,對于于謙的才智、精力,沒有一人不感到驚駭、佩服的;于謙號令嚴明,即便是勛臣、宿將,如果有不按章辦事的情況,于謙會立即向景泰帝請旨指責;只要是于謙的手書,那怕就是在離京城萬里之遙,沒有人不警惕、佩服的。一筆閣 www.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英宗皇帝的回歸,本是于謙之功,然而他從來不在別人面前提起自己的功勞;東宮太子設立後,景泰帝命兼職宮僚者支取二俸碌,諸臣皆接受,只有于謙推辭;于謙在朝堂中有很大的權利,然而他本人卻崇尚節儉,所居之處簡陋到僅僅只能遮蔽風雨而已。
景泰帝看到于謙生活條件如此艱苦,心裏非洲過意不去,於是在西華門賜了一座裝飾得」富麗堂皇「的府第給于謙,于謙辭曰:「國家正值多難之季,臣子何敢自安。「于謙將景泰帝前後所賜玉帶、金、帛、器皿、圖書、盔甲、蟒龍服飾,全部封起來,一年只是拿出來看一道而已,從來不在外人面前炫耀。
景泰帝對于謙的所論奏無有不從者;景泰帝曾經遣使往真定、河間采野菜,直沽制乾魚,于謙阻止了他一次後,景泰帝便停止這些行動;景泰帝每用一人,必先秘密問于謙的意見;于謙亦具實以對,無所隱瞞,不避嫌疑、仇怨,諸多不稱職者皆怨恨他,而朝堂中功勞不如于謙的人,亦往往嫉妒他的才華。
于謙性情剛直,遇有不如意之事,動不動拍胸嘆曰:「此一腔熱血,意灑何地!「於公謝絕交通,不立黨援,一以忠誠,上結主知,分謗任怨。但知有國,不知有身有家,平居未嘗言及於私;惟事有關休戚,雖違眾行之無所憚。不貸贓吏,不問小過,急於薦賢,惟恐沒人之善。凡公所甄拔,後皆一一知名,如巡撫時薦孫原貞、王來以自代,後二人皆官至尚書,令名彰彰,于謙知人之明大率類此。
敵寇剛剛退去,都御史羅通即上書彈劾于謙上的功勞簿不實,御史顧躭、戶部尚書金濂亦上疏,言于謙太專橫,六部大事應同內閣一起商議,于謙據祖制予以駁斥,諸御史屢次上長篇大論彈劾于謙,景泰帝不顧朝臣們的非議,仍然重用于謙。
于謙自「土木堡之變」發生後,誓不與賊寇同生。他長期在辦公府衙留宿,不回自己的府弟,因為「積勞成疾」,于謙終於病倒了;景泰帝於是遣太監興安、舒良前往探望,聽說于謙穿的衣服過於單薄,於是詔令為于謙製作衣服,又為他改善伙食;聽御醫說于謙的病需要竹瀝(竹子放在火上烤以後所流出的液汁)來做藥引子。由於北方地區的竹林分佈少,竹瀝不容易取得,景泰帝於是親臨萬歲山,親自為于謙伐竹取瀝。有人在景泰帝面前進言,說對于于謙的寵信太過分了,興安等曰:「彼日夜分國憂,不問家產,即彼去,令朝廷何處更得此人?「
英宗皇帝的回歸,本是于謙之功,然而他對于謙始終不主和議,心裏也頗為不滿;徐珵因為在「土木堡之變」後議南遷,為于謙所斥。後來改名有貞,對于謙「切齒痛恨」;石亨本是渭南人,襲父職為寬河衛指揮僉事,善騎射。正統間,累官至都督同知,充參將佐朱冕守大同。也先犯境,守軍覆沒,石亨單騎奔京中報敗績,求救兵,收監入獄,待決秋日于謙知其冤,力保出獄為校尉,募兵勇,封都督,石亨心中敬畏于謙,因為于謙的存在,使石亨不能「為所欲為」,亦是表面尊敬于謙而已。
當年,京師保衛戰時,德勝門大捷,石亨功勞沒有超過于謙而得到世襲爵位,心中慚愧,於是石亨上疏推薦于謙兒子于冕。景泰帝下詔讓赴于冕京師,于謙一再推辭,不肯接受世襲爵位曰:「臣果欲代子求官,自當乞恩於君父,何必假手於石亨?」,又言道:「國家多事,臣子義不得顧私恩。且亨位大將,不聞舉一幽隱,拔一行伍微賤,以裨軍國,而獨薦臣子,於公議得乎?我本書生不知兵,惟聖主憂勤,吾分當死,遂不揣調度軍馬,區區犬馬之勞,決不敢以子濫功。「
石亨聽了以後感覺很羞愧,于謙總督軍務漸久,凡各營號令、進退、賞罰皆由于謙而出,平日議論斷制,宿將斂伏,石亨等不敢置一辭,石亨素貪,多壞軍政,于謙恐誤大事,悉裁之以法,日久遂成嫌隙;石亨侄兒石彪作戰頗為驍勇,當時有人嫌其與石亨本是一門,又手握京城兵權,于謙於是奏以石彪充游擊將軍,往大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