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托人傳話,公孫瓚都不肯見他一面。現在公孫瓚眾叛親離,你以為他就會忍氣吞聲?錯!他會更加偏激,什麼話也不聽。
可是讓他和公孫瓚對陣,他也沒這底氣。他這點人馬攢得不容易,可不想一下子全毀在公孫瓚手裏。
與袁紹結盟?這也不行。一是袁紹未必會看得起他,就算迫於形勢,與他結盟,那也只是權宜之計。以袁紹的脾氣,將來肯定會和他算帳。二是袁紹取了幽州,將來難免會和孫策面對面。他不覺得袁紹有擊敗孫策的把握。
進退兩難啊。
「那子龍的建議是……」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府君是劉使君上表朝廷委任的漁陽太守,自然應該聽朝廷的命令。於今之計,府君宜派人迎接張使君入境,請他主持大局,府君全力配合便是,毋須考慮太多。」
劉備豁然開朗,隨即竊喜不己。還是趙雲比較穩重,考慮得周全。朝廷既然委任張則為幽州刺史,分明是不願意看到袁紹佔據幽州。張則到達幽州後,應該不會與袁紹結盟,但他怎麼處理公孫瓚卻是個疑問。可是這有什麼關係呢,對他來說,張則是朝廷委任的幽州刺史,代表的就是朝廷的意思,他只要聽張則的安排就行。不管張則會怎麼處置公孫瓚,都離不開他和漁陽郡的支持。
劉備看向簡雍。簡雍不慌不忙。「府君,不管是誰接任幽州刺史,沒有糧草,都無法立足。朝廷不也是靠南陽支援的糧食才渡過難關的嗎?」
劉備目光一閃。「這麼說,豈不是袁紹也有機會?」
簡雍搖搖頭。「關中大旱,支持袁紹的朝臣倍受指責,袁紹都沒有輸一粒糧食入關,他會支援幽州?就算他願意,他也沒這實力。以前是青冀兩州共同補給幽州,現在由冀州獨力承擔,冀州又能支撐幾年?能支援幽州者,非孫將軍莫屬。府君,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請府君三思。」
劉備權衡片刻,轉頭看向趙雲。「子龍?」
趙雲躬身道:「府君,我以為憲和所言甚是。袁紹志大才疏,恐能善始,難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