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是為國家立過功勞的,朝廷理應讓各位過的更為舒適一些。」
張世博說道這裏稍稍停頓了下,他注意到圍着他的東江民眾,臉色終於變好了些,他才繼續說道。
「陛下知道這批遷回大陸的民眾多為烈屬和負傷的軍士,也就是說都是家中缺乏壯勞力的家庭。如果把各位安排到鄉下去種田,各位最多也就是混個溫飽而已。
且這次遷移東江民眾的工作,在時間上安排的較為倉促,如果要在交通不便的鄉下建造房屋,等到大家人到了,房屋也建不了幾座。
因此陛下才決定把大家安置在葛沽,這裏原本就有海防營的屋舍,只要稍稍加以修繕,就能安頓下數千人。且地處海河邊,運輸建材也相當方便。
這樣大家一下船就能入住了,我在這裏可有向大家保證,今天晚上大家就能住進房子離去,不用露宿荒野。」
張世博的話語終於打消了,這些民眾心裏的一些焦慮。他們雖然很高興能夠從東江鎮返回大陸,但是心裏也存在着對未來生活的隱憂。
現在一個橫在他們眼下最要緊的問題,上岸後住在那裏,就這麼輕描淡寫的被解決了,也算是解去了當下的麻煩。
「但是,就算是這裏能解決住的問題,我們今後不種田的話,要靠什麼吃飯呢?」一名頭髮花白的老人,有些吞吞吐吐的向張世博抱怨道。
另一名老人突然張口說道:「這裏靠近海邊,要是張百戶能給我弄一條小船的話,我倒是可以下海打魚去。」
隨着這名老人開始,一些人都開始想着讓張世博給他們準備些工具,好讓他們憑藉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
張世博打斷了他們的討論,然後趕緊說道:「諸位有自力更生的想法這很好,不過陛下並不是把各位丟在這裏就不管了。
陛下的意思是,葛沽上接運河,下承渤海,正是海河交匯之所在,也是交通便利的要道。
如果在這裏修建幾個工廠,不僅能夠吸納東江遷移來的民眾,還能通過低廉的水運降低生產成本。這樣,雖然各位沒有田地可以耕種,但是也能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那麼陛下開的工廠要製造什麼呢?我們會的東西可不多啊。」
張世博回答道:「製作軍中的衣服和鞋襪,以往軍士的衣服都是發下布匹和棉花,然後自己製作。
陛下認為這樣非常不妥,應當發放成衣,才能避免部分不會製衣服的軍士也能穿上新裝。
而且天津位於海邊,一向有魚鹽之利,陛下還打算在此處建立一座食品加工廠,利用海邊曬制的鹽和漁民打上來的海產品,製作便於儲存的食物…」
在張世博耐心的解釋下,這些東江移民終於解開了心頭不安的情緒。而當他們走進為他們準備好的房屋內,看到一個裝滿了粟米的陶缸放在屋角時,這些東江移民們頓時找到了家的感覺。
原本葛沽的海防營營地能夠住下3000多人,但是因為年久失修,修復後能住人的房間也就2000人左右。
為了能夠安排後續的移民,張世博精打細算的只拿出了一半的房間。基本上一個家庭分得兩間房子,兩家共用一個廚房,而一個院子住了4-5家人,廁所、洗浴間共用。
給這些東江移民分配了房間之後,張世博便開始建立移民中的基層組織。每個院設一名院長,主要是負責院內和院門口的公共區域的衛生工作,並傳達移民管理的一些公共政策。
此外院長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協助他派出的書記員,登記這些移民在遼東的原籍和過往經歷,還有他們的文化程度、工作技能等。
然後是每五個院設一幹事,每十個幹事設一總幹事,而這些總幹事就是協助他治理移民營地的助手。
雖然這種組織形態看起來還很粗糙,但是卻讓張世博能夠把他的權力影響到每個人身上去,而為每個移民設立的檔案,更是讓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了解了這些移民的過往。
而用這些遼東人推選出來的人員去管理這些遼東移民,也讓他的命令可以暢通無阻的執行了下去。
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海防營營地內的遼東移民就適應了新環境,真正的安定了下來。而海防營也成為了海澄莊。
原本一些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