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大的德政了。
何況,除此之外,陝西一部分衛所家屬被移入四川,招募人手出陝,修繕河南入陝的道路,及修建山西的鐵路、煤、鐵礦等,光是這部分出陝的人員已經超過了10萬人。
預計到了年底,陝西饑民移至外省的人數會達到30萬人,這已經是大大的減輕了陝西救災的難度。
陛下雖然心有憂慮,但是人力有時而盡,朝廷能做的,現在都已經做完了。剩下的,就要看天意了。」
聽了首輔的話語,朱由檢覺得自己應該大大的鬆一口氣才對,雖然他不敢說,自己的應對之策已經是完美無缺了,但是相比起這個時代的大多數人,他的確已經做的夠好了。
但是黃立極為他開脫的語句,並沒有讓崇禎覺得好過,他的心中依然是沉甸甸的。
如果他贊同了內閣諸臣的意見,認為朝廷的能力已經發揮到極限,那麼在他所看不到的地方,也許就會有數千、數萬、十數萬條人命,就這麼悄無聲息的消失了。
史書上對於他們的記載,也許只是:某年某月,陝西大飢,百里無人煙。這麼一行字而已。
在這樣的時代,沒人會記得他們的出生,也沒人會記得他們的死亡,一如他們仿佛從未出現於這個世界一般。而這一切,僅僅只是因為,他們不過是一群普通人。
對於後世的人來說,這些普通人不過是大時代開啟時的一朵浪花。他們的出生和死亡,不過只是為了證明這個時代的殘酷,和襯托出那些大人物出場時的時代背景。
他們的喜怒哀樂完全是微不足道,不,應該說沒人會在乎他們的喜怒哀樂。然而蘇長青想要在乎,因為他的靈魂依然還是一個普通人,而不是一個封建王朝的帝王。
「如果我們想要救助更多的災民,還有什麼可取的方法麼?」朱由檢思索了許久,終於還是不顧黃立極的暗示,說出了自己的心中所思。
崇禎登基一年以來的執政表現,作為接受天啟帝遺命,輔佐崇禎的顧命大臣,黃立極一直都是大為讚賞的。
他認為,崇禎雖然沒有其兄長的聰明睿智,但是對於世"qn rn"心的了解卻猶有過之。
而崇禎對於解決問題的天馬行空般的想法,常常出人意料,令那些已經習慣於按照僵化的程序行事的朝臣們,往往心存畏懼。
作為大明的皇帝,崇禎的表現簡直可以稱的上是出色,唯一讓黃立極感到擔憂的是,這位皇帝陛下喜歡親近小人,多過於喜歡君子。
在黃立極這樣的儒家士大夫眼中,君子和小人,不僅僅是指道德上的,也泛指讀書人同不識文字的市井百姓。
如果不是他們這些士大夫同東林黨人之間,已經斗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黃立極的內心其實並不贊成,崇禎推動的公共教育事業,和提高工匠、商人地位的政策。
黃立極同幾位同僚了下眼神,還沒想好怎麼勸說崇禎時,徐光啟突然開口說道:「臣以為,可以考慮推廣玉米和土豆的種植範圍,此外在北方推廣麥棉輪作制度…」
雖然徐光啟是吏部尚書,但是他平日裏對於皇家科學院、農業研究所及燕京大學的教育,卻更為關心。
京畿出現旱情之後,順天府便試圖讓京郊農民補種一些救荒糧食,以減少食物短缺的問題。
農業研究所選中了玉米、紅薯和土豆這三種,在大明北方還沒有流行的海外作物。
七、月份補種的作物,到了九月底長勢卻非常良好,農業研究所的人員認為,這三種作物普遍耐旱、耐貧瘠,且都不需要佔用良田,作為主食口感也不錯。
其中玉米的種植要求最低,而紅薯和土豆則各有要求,紅薯不耐寒,而土豆不耐高溫。也就是說,紅薯更適應水熱條件較好的平原、丘陵地帶,而土豆則更適合於山區。
陝西除了關中平原這一小塊區域,陝北、寧夏、甘肅都屬於山勢連綿的高原地區。如此看起來,土豆和玉米倒是更適合於西北地區的種植。
連年的氣候反常,使得北方地區的氣溫總是提前降溫,這對於小麥的產量影響很大,但是土豆和玉米的生長時間要短於小麥的一半左右,因此受氣溫的影響較小。
因此如果能夠在這些地區推廣土豆和玉米種植,不僅能夠避開氣溫反
第227章 推廣新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