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多斯部加入聯軍的薩囊徹辰,帶着2000鄂爾多斯騎兵,還有000附庸於鄂爾多斯部的部落騎兵,主動要求接受明軍的指揮,被茅元儀安排在了中軍。
這位薩囊徹辰年僅2歲,是濟農袞必里克墨爾根的後裔。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十一歲承襲了「徹辰洪台吉」的稱號,十七歲便「位列大臣之職,任以政事,大加眷」,是現在鄂爾多斯部濟農額璘臣的親信。
他一向親近明朝,因此是聯軍中極力主張同明朝聯手抵抗林丹汗的鼓吹者,這也使得孫、袁等明國大臣和他關係比較密切。
而聯軍的左翼,則是以曹文詔為主將,吳懷為副將,計有騎兵萬人左右。
這片戰場的北面地方最為廣闊,聯軍的左翼兵力看上去最為薄弱,而這也是大本營參謀部希望給對方看到的機會。
崇禎元年0月日,林丹汗率領的大軍抵達了這片草原。雙方在經過了2天的小部隊接觸後,終於各自進入了戰場擺出了陣勢。
林丹汗這邊,只是在軍陣後方扎了一個簡單的宿營地。而早就嚴陣以待的明軍,卻在出陣的地方,紮起了三座用木頭柵欄修建的方城,其中以中軍所居的那座方城規模最為宏大。
在這兩天的小部隊接觸中,林丹汗手下的哨探,基本上摸清了大半個草原的地形,也略略了解了聯軍的兵力分佈。
而聯軍這邊得到的情報顯然更多,更為詳細,因為聯軍派出的哨探,都配備了一支單筒望遠鏡。
讓林丹汗有些得意的是,在這兩天的小部隊接戰中,察哈爾部都是勝多敗少,這讓他有些看輕了對面聯軍的戰鬥力。
不過有一點他倒是承認,雖然聯軍派出的哨探騎術不精,不過裝備倒是很齊全,因此失敗之後,往往都能逃回去。
對於這一點,林丹汗自己也覺得很無奈,雖然他認為自己麾下的察哈爾勇士,是騎術精熟,最為饒勇善戰的。
只可惜草原上的民族,冶鐵技術實在是太差,除了最為勇猛的戰士才能穿上鐵甲。其他人最多也就是用生牛皮做一個護甲,大多數人則只能穿着老羊皮作戰。
看着自家哨探殺死明軍後帶回來的鎧甲,林丹汗都覺得有些唏噓。明軍連這些普通士兵都能穿上甲,但是他部落中大多數的勇猛戰士,卻只能靠簡陋的武器同對方搏鬥,這實在是太不公平了。
不過林丹汗隨即下定了決心,他一定要擊敗這隻聯軍,然後從明國拿到足夠的物資來武裝自己,待到時機成熟了,再打回老家遼東去。
從這些哨探口中拼湊出戰場的全貌,和明軍的佈置後,他便叫來了兩個妹夫,和手下的愛將開始商議作戰計劃。
比起此時明軍繁複的作戰計劃,林丹汗召集大臣重將後,三言兩語就把作戰方案定了下來,可謂快速非常。
林丹汗的計劃便是,讓袞楚克台吉帶着右翼蒙古諸部的降兵2萬8千人列陣於左翼,拖住明蒙聯軍中的騎兵主力,他認為右翼蒙古諸部組成的騎兵集團才是聯軍的騎兵主力。
他自己帶着察哈爾本部人馬坐鎮中央,牽制對方移動不便的步兵集團。而貴英恰帶着2萬千附庸部落的人馬列陣於右翼,務必在開戰後儘快擊敗,明軍單薄的左翼,然後同他合兵擊破對方的中軍。
林丹汗的作戰計劃,察哈爾部的各位部落首領都認為可行,而貴英恰更是拍着胸脯向林丹汗保證,他會在一個時辰之內擊潰明軍的左翼。
貴英恰之所以敢如此保證,一來是他的兵力超過了對方的一倍以上,二來則是林丹汗調撥了披甲精騎給他。
貴英恰認為,以這披甲精騎,加上他手中的近千親衛,一向都以騎兵不出色而聞名的明軍,是無法抵禦蒙古騎兵的衝鋒的。
0月7日,凌晨大霧,兩軍都在大霧之中進入了各自的陣地。在經過了幾天接觸之後,兩軍的陣地已經相距不到0里了。
當大霧散去之後,雙方的軍隊便分為三個部分,緩緩而進了。從表面上看,明軍排列的整齊一些,但是前進的速度較慢。
而各蒙古部落組成的部隊,則顯得比較雜亂無序,有些部隊走的很快,有些部隊則顯得拖拖拉拉的。這種情形不管在右翼蒙古部落聯軍里,還是林丹汗直屬的察哈爾本部人馬,都很自然的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