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無法退縮了,否則他就等於在戲弄崇禎了。
王嘉胤思考的時間並不算長,但是他感覺好像已經過了一個世紀這麼久。
「臣願意接受這個任命,前往台灣。」王嘉胤最終還是不想挑戰皇帝的底線,選擇了接受崇禎的建議。
聽到王嘉胤主動抗下了這個坑,神一魁在邊上總算是鬆了口氣,只要不把他趕到荒島上去,他倒是不介意其他人去。
離開了陸軍軍官學校之後,坐在馬車上的朱由檢想了想,對着身邊的王承恩說道:「先不回宮,去一趟文思院看看。」
王承恩答應了一聲,便打開了前面的車窗,對着車夫傳了話。當他坐回了位置之後,便有些擔心的對着崇禎說道:「陛下,剛剛那位王嘉胤,似乎不是什麼良善之輩。
他似乎對於朝廷很有怨氣,就算這麼把他弄到台灣去,臣以為也未必能讓他改過向善。是不是…」
朱由檢搖着頭拒絕道:「不管他怎麼想,今後怎麼做,也不能壞了朝廷的信譽。」
聽到崇禎的前來視察,徐省聲趕緊帶着人迎了出來。在同徐省聲的交談中,崇禎倒是了解了文思院最近還是研發出了不少新玩意的。
比如更有效率的切齒機,切削螺紋的機械,採用畜力的24錠紡紗機等。
進入了3月之後,京城陡然熱鬧了起來。一是因為招募海關及總理衙門人手的考試臨近,海關職員的高薪還是吸引了不少家境困難的讀書人。
二則是因為全國各地的縉紳抵達了京城,準備召開所謂的全國士紳會議。
已經經歷過全國商人代表大會的京城百姓們,顯然已經有了一些接受能力,知道了這種會議的形式,便是讓大家坐在一起討論事務。
而召開士紳會議的地址,正是此前設立在十王府的商人代表會議召開的會場。
這倒是給了京城百姓一些錯覺,感覺這些來京城開會的士紳,其實同那些商人代表也沒有什麼區別。
當士紳會議召開前的幾天,年前被派到陝西、山西、河南三地進行社會調查的燕京大學學生們,也開始陸續返回了京城。
這些學生們算是度過了人生中最為難熬的一個冬天,能夠進入燕京大學學習的學生,都算是家境還算不錯的。
畢竟家境貧寒的士子,是不會放棄改變自己命運的科舉仕途的。只有那些衣食無憂,但是對於科舉又沒有什麼天分的讀書人,才會選擇進入燕京大學學習,試圖走一走終南捷徑。
當然,隨着燕京大學的發展,加上內府設置的獎學金,一些家境貧寒,但是在自然學科上頗有天賦的人,也陸續被招進了大學,但是這些人畢竟還不是學生來源的主流。
生活條件尚可,又年輕氣盛的學生,還沒有完全被社會磨去稜角,大部分的學生還是頗具血性的。要不然,也就不會有這麼多年輕士子,被東林黨人所倡導的正義所吸引了。
正如他們此前輕易的被人煽動起來,認為朝廷的糧食統購統銷政策是殘害士紳,掠奪民財的惡政,不惜跪在宮門前向皇帝上書請命廢止一樣。
在這兩個多月的社會調查中,不少學生同樣被自己親眼目睹的災民慘狀所驚嚇到。
不少學生開始轉變了此前的立場,從反對朝廷過多的干涉糧食買賣,從而扭曲糧食的真實價格。
變成了支持朝廷干涉糧食市場上的各項交易,從而可以讓更多人買得到糧食,以度過災荒之年。
也許有些人讀四書五經,只是把這些儒家經典當做了進入仕途的敲門磚。但也有人,真正的把書中的仁義當做了自己的人生準則。
對於這些人來說,為了堅持他們所主張的道義,甚至於願意付出自己的生命。雖然這樣的人很少,以往在大明讀書人中發出的聲音也不大。
但是,現在有了崇禎的支持,這些人的主張被特意挑選了出來,連續的刊登在了大明時報上,使得他們的聲音被成倍的放大了。
忽然之間,在大明出現了一個比往日的清流更為激進的團體。這個團體的主張都有什麼呢?他們主張:四民平等,除了皇帝超然於萬民之上,社會的其他階層應當不分高下。
皇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法律面前應當不分貴賤,只問罪行之輕重。一切罪行應當交付
第472章 士紳大會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