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度和體積之間是可以換算,只要我們確定了一個標準長度,就能確定一個標準立方體的體積,也就是容量。然後我們再把這個標準立方體盛滿了某種物體,比如水,那麼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標準重量。
然後接下去,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三種標準單位進行細緻的劃分,再把它和原先的市制單位聯繫起來。這樣當我們統一了公制度量衡之後,市制度量衡也就隨之統一了。諸位認為這想法可行嗎?」
「敢問尊敬的陛下,何為標準?」鄧玉函迫不及待的第一個發問了,作為一名科學研究的狂熱者,他對任何新事物和新理念都保持着好奇之心。
朱由檢有些發愣,遲疑了好一會,才猶豫的解釋道:「所謂標準,就是本身合於準則,可供同類事物比較核對的事物。比如我們以一粒米作為標準,任何大於或是小於它的米粒就是不標準的米粒。又或者我們取一個日冕作為標準日冕,那麼同一時間其他日冕和它所顯示的時間不一致,那麼我們可以認為其他不同時間的日冕是不標準,有問題的。」
鄧玉函仔細的思考着朱由檢的解釋,連連點頭說道:「尊敬的陛下,您真是擁有無上的智慧。只要我們設定出一個標準,那麼不管是在大明還是在歐洲,我們就能製造出同樣的器具,這對於大明和歐洲的交流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朱由檢這才想起,歐洲人現在同樣沒有標準的概念。歐洲公制度量衡的出現,那是法國大革命時代的事。而隨後的拿破崙戰爭,又把法國人制定的公制標準帶向了全歐,這在客觀上促進了歐洲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
朱由檢正想着,徐光啟也面帶微笑的讚賞道:「陛下這個用幾何原理的方式,把長度、體積聯繫起來實在是太精妙了,比之劉歆以黍米與律管制定度量衡的方式更易操作,臣以為重製度量衡可行。」
對於徐光啟所說的,以黍米與律管制定度量衡的方式,鄧玉函和金尼閣都很感興趣,忍不住向徐光啟詢問了。
徐光啟看到朱由檢也是懵懵懂懂的,一臉模糊的看着自己。索性就為三人講述了,王莽命劉歆制定度量衡的故事。
簡單來說,在劉歆構建的度量衡體系中,首次把長度、體積、重量三個度量衡單位聯繫了起來,這對於中國的自然科學來說是一大進步。
他以某個品種的黍米為標準,以1粒為1分,10粒為1寸,90粒合黃鐘宮律管長9寸,100粒為1尺;一黃鐘宮律管的容積是1200粒黍米,記為1龠;1200粒黍米的重量為12銖。
但是這種理論上精妙絕倫的度量衡系統,在現實使用中受限於黍米的不可重複性,你無法保證你作為標準的黍米和劉歆手中的黍米是一模一樣的。因此這套度量衡在實際使用中,就變得錯漏百出了。
但是不管如何,這套標準第一次脫離了人體部位的丈量,是中國人第一次試圖以一種穩固的方式把度量衡固定下來。比法國人制定公制度量衡標準,足足提前了1800多年。
鄧玉函和金尼閣聽完了徐光啟的介紹之後,無不對劉歆設計的度量衡體系讚嘆不已。
聽完了徐光啟說完這個故事,三人馬上就轉入到了如何制定標準長度的討論上了,在崇禎提出的這個度量衡體系內,一切的基礎就在於標準長度之上。
只要這個標準長度能夠為人所信服,那麼整個公制度量衡體系就算是建立起來了。對於這種科學問題上的討論,三人顯然都很投入,僅僅是一會就把還在一邊的崇禎皇帝給忘卻了。
三人首先否定了以人體部位作為標準長度的計量,因為後人無法對標準長度進行校正,那麼這套體系最後也會同劉歆建造的度量衡體系一樣,陷入到混亂的地步。
三人小聲而又激烈的討論着,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當監丞劉友榮帶着幾名官員抱着監生們做好的文章走進來時,朱由檢終於忍不住插嘴對三人說道:「為什麼不以地球赤道周長的4千萬分之一,作為一個標準單位呢?」
「為什麼是赤道的周長?」鄧玉函有些奇怪的問道。
「為什麼是4千萬分之一?」徐光啟、金尼閣異口同聲的問道。
朱由檢眨着眼睛深恨自己多嘴了,他怎麼忘記了,眼前這三人都是科學家,他們可不會因為自己是皇帝,就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