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掉口糧,剩下的有限,有人想留着,有人想出售……很可能把鞋底都磨穿了,連一斤糧食都收不上來。
王朴很容易理解了葉華的意思,事實上,從秦漢以來,朝廷重視士紳,利用世家大族管理地方,也是出於壓低成本,提高效率的考慮……只不過士紳地主做大之後,會反過頭制約朝廷,侵奪朝廷的權力,演變成一個個土皇帝,反過頭來,阻撓改革,抗拒政令落實,得不償失。
任何事情都是雙刃劍,有得必有失。
到底該怎麼權衡利弊呢?
王朴想起了葉華的「三個有利於」,他漸漸有了主意。
首先,王朴把土地授予有功將士,先打造出一群地主,只不過這些新的地主和傳統地主不一樣,更準確說,他們是農場主!
空有一大片土地,靠着自己的一雙手,就算累死,也耕種不過來。
如果放在中原,事情就會變得很簡單,他們把土地租給佃農,躺在家裏收田租,就能過輕鬆的日子,
但是河東不行,這裏沒有那麼多的勞動力!
農場主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向經略安撫使衙門購買奴隸。
張永德很樂意為昔日的部下效勞。
他撒出去人馬,前往草原,抓捕奴隸,作價賣給農場主。
而這些農場主呢,他們暫時並沒有收入,無法支付購買奴隸的費用……當然不能讓田地空着,這時候符三小姐的錢莊就發揮了作用。
錢莊替農場主支付奴隸的費用,而農場主用未來的收穫作為擔保品。
這是完全的資本化運作。
很多人都會覺得資本主導的農場,要比傳統的地主佃農模式,更加先進,或許這種想法是對的,但是在河東,在最原始的農場裏,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奴隸比佃農優勢只是更容易壓榨而已!
北方的田租普遍在四成左右,個別會超過五成,總體來說,是地主和佃農,各自一半,地主不勞而獲,佃農辛苦勞動,卻只能享受一半的收穫……看起來很不公平。
可是在農場模式下,奴隸除了基本的食物之外,每天都在勞作,半點休息都沒有!
一個奴隸的產出,差不多有九成要歸屬農場主!
一言以蔽之,農場模式,就是用更加殘酷的壓榨,換取更多的商品!
從提高效率來講,的確是進步。
可從別的角度看,尤其是奴隸的角度看,卻是未必!
反抗,逃跑,破壞……各種各樣的情況,不斷發生,為了壓制奴隸的反撲,農場主需要朝廷幫助,自然而然,他們就接受了納稅的要求。
所謂士紳一體納糧,在河東根本不成問題。
王朴還發現一個很有趣的情況,因為河東納糧的主體是農場主,他們相比起普通百姓,更加有影響力,懂得也更多。
那些胥吏想巧立名目,盤剝壓榨他們,難度就增加了許多。
另一項政策——耗羨歸公,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農場主們,情願意多交一些錢,而避免小吏的敲詐勒索。
這兩項做下去之後,產生了一個非常喜人的成果。
官府歲入大為增加,王朴手裏的錢變得多了。
王學士也不是守財奴,有錢誰不會花!
他首先就整頓吏治,把河東各級衙門的小吏,衙役,全數納入正式編制,給予俸祿。
這件事情王朴做得順理成章,甚至連他都沒有立刻察覺,這是多麼了不起的改變!要知道歷代都因為財政能力薄弱,支付不起龐大的人事費用,而放任胥吏盤剝百姓。
比如一個縣,正式編制,拿朝廷俸祿的官員,可能就那麼可憐的幾個人,其他人都必須靠着收取各種火耗,敲詐勒索過日子,不然他們也要餓肚子。
在這種狀況之下,官吏和百姓,矛盾重重,對立嚴重。而為了安撫百姓的情緒,又把衙役視作賤民,所謂倡優皂隸,他們變得連妓女都不如!
既然成了賤民,沒有出路,又手握一點權力,那些衙役們會幹什麼,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在很多戲曲當中,官有清官,有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