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是人盡皆知的事情了。
從我們的戰略利益上出發,一個保存一定實力的奧匈帝國存在,遠比四分五裂的奧匈帝國更加具有價值。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都需要一個穩定的東歐,可以讓我們集中精力經營小亞細亞半島!」
斐迪南點了點頭,奧匈政府現在還有底氣講條件,無疑是他們自認為已經洞察了保加利亞的未來戰略。
他們自認為一個「強大」的奧匈帝國存在,可以制衡俄國人向歐洲大陸繼續擴張。出於戰略上的考慮無論是英法,還是保加利亞都不會讓奧匈帝國崩盤!
可惜,這次維也納政府打錯了算盤,斐迪南二世畢竟還是比不上老皇帝約瑟夫一世的外交洞察能力,他忽略了實力才是這一切的根本!
如果奧匈帝國提前退出戰爭,保存了實力,那麼一切都還有得談。反之,如果在戰爭結束後,奧匈帝國實力大損,失去了制衡毛熊的能力,他們對英法保還有價值麼?
沉思了片刻,斐迪南冷冷的說:「那就提醒一下維也納政府,只有實力才是這一切的根本,我們不需要一個廢物!」
當然了,斐迪南也沒有指望光憑一個威脅就令奧匈帝國退出戰爭,但是這個威脅卻足以令維也納政府瞻前顧後。
這就是一個陽謀,維也納政府如果想要保住自己的利益,就必須要先保存自己實力!
無論他們是繼續和德國人合作,還是轉向和協約國合作,自身的實力都是第一位的,那麼在後面的戰爭中他們還敢放手一搏麼?
不要看現在,德奧兩國是最親密的盟友,一旦奧匈帝國實力消耗完了,世界大戰又結束了,掉頭吞併他們也沒有什麼好令人意外的!
國家之間永遠都是利益為先,在德國建立大德意志帝國的呼聲可不低,維也納政府敢賭麼?或者說是沒有足夠的利益,他們幹嘛要去賭呢?
歷史上奧匈帝國為何能夠堅持到四年多呢?原因很簡單,俄國人在97年先崩潰了,元氣大傷奧匈帝國失去了東線最大的敵人,國內的各大政治團體看到了獲得勝利的機會!
從本質上來講,現在奧匈國內的生產和運輸體系已經開始崩潰了,他們的戰爭潛力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
以糧食生產為例,奧匈帝國確實是東歐糧倉,這個沒說的,但是當戰火燒到了奧匈的本土上時,農業生產該能夠保障麼?
戰爭抽調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和牲畜,那麼農業生產該怎麼辦?缺乏的勞動力又從哪補充?沒地方補充,所以只能減產!大量人員脫產,再加上物資損耗的增加,這不出問題才鬼了!
當然,俄國戰俘也彌補了一部分勞動力的不足,可惜這部分紅利和國家沒有關係,奧匈帝國腐敗的體制直接吞噬了這一切!
生產出來的糧食並沒有最大化的用到民生上,反而是被資本家們拿來進行囤積居奇,尤其是匈牙利王國做得十分之一突出!
至於交通運輸體系,戰時運輸強度本來就要比平時要多得多,這樣一來鐵路、公路的維護成本自然也上升了,交通工具的損耗自然也要大得多,比如:火車在戰前,一輛火車的使用壽命可能是幾年、十幾年,但是在戰爭時期晝夜不停的運轉,或許只需要幾個月就要更新換代,或者是進行大修了!
由於斐迪南的蝴蝶效應,現在奧匈帝國已經是最前線了,尤其是在去年東線進行的兩次大會戰後,奧匈帝國已經元氣大傷了。
不但損失了兩百多萬軍隊,還消耗掉了國內儲備的大量戰略物資,最關鍵的是在波西米亞地區的工業也損失慘重,比如最大的軍工企業斯柯達兵工廠在戰爭中就被迫後遷!
同時,奧匈帝國內部的民族矛盾其實非常的嚴重,沒有主體民族也就罷了,糟糕的二元制政治體系,無疑是矛盾的源泉!
而戰爭的失利無疑會加劇國內的民族矛盾,本來奧匈帝國就是靠哈布斯堡家族的強大的影響力匯聚在一起的,現在的斐迪南二世可沒有老皇帝那種長期以來建立的威望!
國內的野心家們自然也看到了機會,要是協約國還不知道該怎麼利用,就是腦袋集體進水了!
……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當斐迪南的意見被轉達給了維也納政府後,奧匈政府就開始為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