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更大,也更加的積極。
澳大利亞兩任總理都積極推進加強與亞洲國家關係,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澳大利亞經濟衰退。
自二戰結束以後,歐洲各國為了恢復本國經濟,大搞關稅堡壘,阻止其他國家商品流入本國,這對澳大利亞經濟造成了較大的衝擊。
不過,相比較歐洲各國關稅堡壘,讓澳大利亞經濟遭受影響最大的,還是七十年代英聯邦貿易體系解除。
一九六一年及一九六七年英國兩次申請參加歐洲經濟共同體,最後都被拒絕了,而在談判中的最大障礙,便是聯邦特惠制。
英聯邦特惠制,是英聯邦體系內各個成員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協約,這條貿易協約讓英聯邦各個成員都可以彼此享受特惠國待遇。
在英聯邦貿易體系中,資源豐富的澳大利亞,自然是屬於特惠協議中得利的一方,在英聯邦特惠制沒有解除之前,澳大利亞的資源出口根本不用發愁。
英聯邦成員國那麼多,澳大利亞的資源不愁沒有銷路,可是隨着英聯邦特惠制解除,澳大利亞失去了特惠國待遇,出口立馬受到了衝擊。
歐美離得遠,沒有特惠國待遇,澳大利亞原材料出口價格優勢一下子就消失了。
經濟下滑,使得澳大利亞以西方為中心的貿易開始出現動搖,迫使着澳大利亞急需找到新的市場。
恰恰六七十年代,亞洲經濟開始冒頭,尤其是七十年代,灣灣、香江、新加坡和韓國四個地區經濟飛速發展。
亞洲爆發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工業革命,原材料需求不斷增加,這讓一直以歐洲為主的澳大利亞終於回過頭來看待自己身邊的窮鄰居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