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了身影。
******
南方的某一座小城鎮。
之所以說她小,是由於這座城鎮兩面為山,一條國道從中東西向穿過,人們便依兩邊山嶺迤邐而居,道路兩旁,人來車往,有打尖歇宿的,也有尋購特產的,畢竟靠山吃山,有些東西只有山里才有,且附近居民也互有需求,於是開了兩邊店面。隨着人流漸眾,便形成了一片商業圩鎮。
正所謂,荒田無人耕,耕將起來有人爭。
總是有那麼一些人的商業觸覺很是敏銳,從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機,準備依南面山建一座大規模的農莊,然後,在對面打造一條具飲食娛樂購物一體的大型商業街。
這當然是一項很大的工程,但投資商財大氣粗,賠償條件較當地的市場價優出許多,所以,大多數人都歡天喜地受了賠償款,進城裏購房買車,當夢寐已久的城市人去了。
但也有一些人家鄉情結較深,並沒向城裏進軍,而是拿了錢把老家修整一番,落個舒坦。
當然,無論哪裏征地,永遠缺席不了釘子戶。
所謂的釘子戶,當然是指某些自以為商業眼光高人一等的人,直白的說,就是嫌給少了。
不過,也有例外的,就好像秦記修車店的老闆秦叔,他似乎並不在意征地價格和條件,開發商的代理人私下找了他沒十次也有七八次,跟他協商條件,他就是搖頭不語。最後那次,代理人忍不住生氣了,把一份數字空白的協議書扔在他面前,讓他自己填,填多少。給多少。然而,他索性站起,說失陪,有輛電動車要給修好,顧客下班了要過來取車的。
然後,再也沒有了下文。
臘月將盡,春節臨近。那一邊街市人流漸繁,生意興隆,這一邊已拆去十之八9,只剩下五六間店鋪擱在一片空地中間,相較之下,極是突兀。
索性,有幾家把原來的生意規模大量縮小,擱着老人照理,執意打一場持久攻堅戰。更有人把檔口出租出去,讓別人替代看理,一旦風吹草動的,立刻聯繫他,可謂省事省心,舒服多了。
秦記修車店的右邊店鋪,就是一個小伙子租下來的。
小伙子把店面盤下來後,教人裝修的煥然一新,不僅雅致,且還有點豪華。
但是,當一車車貨擺置起來,店門頂上那蒙着紅布的招牌亮開來之後,不由令人大跌眼鏡。
原來,竟然是間書店。
這個網絡發達的大時代,幾乎人人都有一部手機,想看哪本書,網上可以輕鬆找到,且隨時隨地都可以閱讀,比之實本書,實在方便的太多。更何況,有很多書免費可讀,故而,誰願意花那冤枉錢呢?
充其量,進入書店的顧客,除了購買一些學習用外,也就偶爾買點工具書。
故而,即便開張了十多天,依然門庭冷落。
這個情景,秦叔看在眼裏,也暗暗搖頭,暗想,你做點什麼生意不好呢,偏生經營這幾乎斷定是穩賠不賺的書店,豈不是跟錢過不去麼?哎,小伙子長的挺成熟的,怎麼商業頭腦那麼稚嫩呢?這不是白白浪費青春的創業時光麼?也不知他家人怎麼想的,竟然也由得他。
後來,見得這小伙在門口豎了頂太陽傘,置了茶几椅子,每天就坐在那裏,手持書卷,喝着茶,看着書,他才深信,這小伙還真是來消費青春的。
小伙也會有時候放下書卷的,似乎饒有興趣的看着秦叔修車。
時間長了,導致秦叔誤以為他對修車有興趣。秦叔是個善良的人,抱着修車也是一門手藝,如果小伙有心學習,雖然累點,髒點,但是,比之書店,利潤可觀的多。
所以,秦叔閒下來的時候,會過來喝喝茶,順便指點修車的工序和訣竅。
小伙都是很用心的聽着,甚至,偶爾還和秦叔一起修車。
這一來二去的,秦叔知道了小伙也是姓秦,全名叫做秦曉路。
第十九章 書店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