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後來關係就破裂了,米格-21幾乎只得到了幾火車皮的設計圖紙,漢國的技術人員,就利用這些圖紙,然後加上幾架整機,進行了艱難的攻關仿製,最終將殲七給搗鼓出來了。
這些戰機一脈相承,都是採用機頭進氣的方式,如果僅僅從發動機的角度來說,機頭進氣是最合適的方式,不管戰機處於什麼飛行狀態,都能給發動機最充裕的進氣。
但是,機頭進氣,卻導致了機頭的空間相當狹小,根本就無法放置大口徑的雷達,在這個時代,機炮空戰已經落後了,使用導彈遠程發動打擊,將逐漸成為主流,所以,殲七已經算是落後的了。
看看同時代的二代機,都開始採用兩側進氣了,米格-21也是熊國最後一款機頭進氣的戰機了。
而漢國,因為技術的限制,也只能是在殲七的基礎上搗鼓,僅僅一個雙發放大版的殲八,就搗鼓了十幾年。
而現在,為了對外出口,6611研究所的屠老,也在進行艱難的改進。
「這款戰機,我們進行的第一項改進,就是座艙。」屠老帶着椰棗國的主要人員,參觀着己方最新改良出來的殲七戰機,開始了介紹:「以前的時候,座艙蓋是前翻的,彈射方式相當繁瑣,成功率低,現在,我們改為了後翻,採用了我們自研的彈射座椅。」
米格-21,一個相當坑爹的地方,就是彈射方式。鉸接式前座艙蓋是向前打開的,與駕駛員座椅連在一起。這樣,當彈射的時候,正好座艙蓋擋在前面,可以對飛行員起到屏蔽保護作用。
但是,想法挺好,實際卻相當差勁,由於這種聯動系統比較複雜,15把鎖需在1.5秒內按程序做完17個動作,再加上加工質量粗糙,所以這種救生系統彈射容易出現故障導致傷亡。這種系統被飛行員稱為「活棺材」。
椰棗國的空軍司令阿比德,點了點頭,椰棗國裝備的米格-21,也有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