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外地消息往來不及時,到時候我們這市場裏可是要出大亂子的,小弟可不能把自己的腦袋寄托在別人手中。不過官家有沒給出過知識,這各路的統計所和郵遞所,該怎麼組建?郵遞船隻、馬車往來,該怎麼通過那些稅卡?」
張世庸勸說過一次後,自以為已經盡到了責任,也就沒再抓着這個話題不放,他就着沈敏的新問題回道「各路的統計所倒還好說,只要讓各路監司的戶房小吏兼職抄寫幾份公文就可以了。但是這郵遞所,不僅和驛站的職能有所重複,且耗資也不小,前朝的相公們恐怕一時是不太會同意的。
因此官家的意思是,咱們可以自己先辦,若是辦起來確實好用,到時朝廷就會進行認可。若是不怎麼合用,那就沒必要去驚擾前朝的相公們了。至於運送郵包的船隻和馬車,可以打殿前司運送軍資的旗號免稅,那就不必官家再發什麼詔令了。」
沈敏在院子裏來回踱步思索了片刻,方才定下心來對着張世庸說道「也好,那麼後日早上或下午,叫上柳直、汪權兩人,咱們就在這裏開次會,把這人事和組織的問題先定下來,然後再討論一下珠算院和統計案的組建原則…」
就在沈敏和張世庸討論關於期貨市場創建問題時,殿前司八盤嶺大營這邊,朱久、張權、張五郎、胡十九郎四人,也正坐在一間廂房內討論着。
張權一邊注視着朱久,一邊則對着眾人說道「現在人員差不多已經挑選完畢,物料倉庫也一一查看了,軍器所也直接把一片營地劃給了我們使用。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不要再浪費時間,可以分組開工了。我建議把這一百工匠和二百學徒分為四班人員,先從軋花機開始製作,爭取在接下來的兩個月里,生產出3千台軋花機出來,以解決湖州那邊軋花機生產不足的問題。」
胡十九郎點了點頭道「一台軋花機干一天差不多能頂45個人,即便以60文一工計算,一天就是2700文,一個月就是81000文。而一台軋花機的材料加人工,大約不會超過20貫。
我們現在的定價是80貫一台,也就是說每台的利潤高達60貫,三千台的利潤就是18萬貫。我覺得我們的確應當先把人力投入到軋花機的生產當中去,畢竟二個月後就是棉花的採摘期了,對於軋花機的需求正是旺盛的時刻。
如果我們能夠先生產出這許多軋花機,那些農戶們必然會先購入我們的機器,而不是想着等待仿製品。因為有機器的農戶必然會先獲利,且越早購入機器的農戶,收回機器成本就越容易。畢竟機器的數量增長到一定程度,皮棉的價格必然會下跌,而子棉的價格會上漲,從而導致後期機器獲利的不斷減少。
因此錯過了今年這個贏得高利潤的時機,後面出產的軋花機價格就會不斷下跌,最終恢復到正常利潤的水準了…」
聽完了兩人的建議後,朱久卻慢吞吞的說道「我倒不認為目前最要緊的是投入生產。這樣的話,我們挑選出來的這些人員會以為,他們現在做的活計和原來的活計差不多,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名稱,連工作的地方都沒怎麼變動呢。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去看過軍器所製作出來的成品,弓弩具甲咱們是看不到,但是那些普通軍械就那麼隨手放着,大家經過的時候也能瞧見,在不同的工匠的成品里,幾乎沒有兩把刀劍、槍頭或箭只是規格一致的。
這宋人軍器所的工匠雖然知道,製作物件時需要先統一度量,但是他們卻只能統一一個師徒出身的加工組。這個加工組生產的半成品挪動到另一個加工組去,尺寸就立刻合不上了。據說在東京汴梁未曾淪陷前,那時的軍器所內已經統一過度量,加工軍械差不多具備了咱們所用的流水施工方式,所以舊時的軍器所效率是如今的數倍之上,且甲械精良。
但是在朝廷南渡之後,那些世襲官匠幾乎都沒有跑出來,眼下這些軍器所的工匠大多是南渡後招募的民匠,他們大多都不理解為何要統一度量和什麼是流水施工。即便有一兩名工匠提出過這樣的問題,也因為耗費太大而被管事的給否決了。
但是我們和他們不同,我們很清楚,若是不能統一度量,那麼工坊內生產出來的器具就不會有標準,而沒有標準就無法進行快速檢驗,沒有檢驗就沒有質量控制。所以,我以為當前的第一要務,乃是制定統一的度量,然後對這些工匠
第168章 改造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