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釘子,還不只是一個。
從倭國內部培養起來的各種倭奸自然是少不了的,但也沒有一味的相信這些對泱泱大唐充滿了嚮往的傢伙,還是要靠李祐從系統里召喚出來的絕對值得信任的死士做內應。
他可是經歷過《浪客劍心》世界的,獎勵幾個倭國高手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嗎,就算只是個普通的武士,靠着那一身強悍的武藝,也絕對足夠在倭國混個出人頭地了。
如今一個個也是身居要職,或者看似不起眼的人物,其實手眼通天,而這樣的人物做起帶路黨來那效果更是非比尋常啊。
在李祐這般不計得失的全力幫助下,薛仁貴他們的在倭國地面上推進的速度還是很快的,用了總共也沒有多長時間就把倭國全境打了下來。
而李祐的主封地也如他所願的移往了倭國,也就是如今的倭州,只不過他可沒變成倭王,而是仍然延續了齊王的稱謂。
這個關內王和關外王的封號差距還是挺大的,不說品級上面的距離,單純是這個名聲就差距很大,就像漢時的關內侯一樣。
在李祐沒有犯什麼大錯的情況下,將他的封地移往倭州就已經引起很大爭議了,要是把他的名號都給他換到海外去,那就成了徹底的流放了,就像李承乾造反失敗以後那待遇一樣,這是要亂了綱常的。
所以名義上李祐依然是兼着他原本治下那五州的,只不過封地又多了倭州這地界,這樣說出去起碼好聽點。
李祐自個倒是沒覺得有什麼,反正他就沒覬覦過大唐的皇位。
那位子真的不是那麼好做的,尤其是上面還頂着李世民這麼個千古一帝的有力爭奪者,你當兒子的上位以後幹得好是應該的,乾的稍有一點出格你就等着千夫所指吧。
必須得比李世民還牛逼,比人才有可能記住你的名字,記得你的好。
相反李祐跑到倭國這邊可是真正的逍遙自在,這位置雖然有點四戰之地的意思,可他李祐的名頭在北方海面上絕對叫得響,這種四邊靠海的地方對她來說可不就成了優勢了嗎,充分發揮他手下船隊的強悍。
至於倭國內部的治理,這不還有劉仁軌和薛大鼎來着,手頭的軍隊也擴充了一些,整個倭國差不多就成了李祐自個的私人地盤了。
雖然不是列土封疆,也確實是變成了一定意義上的獨立王國,李祐這個實質上的倭王更是成了徹徹底底的土皇帝。
李世民可能也是想要用這樣一塊飛地把李祐和大唐的陸地版圖割裂開來,起碼李祐的老窩移到倭國,也就是如今的倭州以後,對齊州等五個州府的影響力肯定是要差一些的。
聯繫沒有那麼緊密了,和之前差不多統領了這五個州府還是有區別的。
李祐同樣明白這一點,只是他懶的和大唐這邊搞內耗而已,只想過好自己的小日子,順帶着還能好好讓倭國的這些傢伙感受下他李祐的威嚴,也算是順心遂願了。
很快李祐就知道了李世民為什麼會這麼做,或者說做的這麼明顯,這麼急功近利,而不像是往常一樣用更加和風細雨的方式,讓你不知不覺的就被架空掉。
因為到了貞觀二十二年,比歷史上還早了一年,也就是倭國這邊剛被徹底平定後時間不長,在李祐剛到任,把如今的倭州穩定下來以後,李世民就駕崩了。
李祐這邊不過是剛提拔了一些帶路黨,在倭州這邊形成了新的階層秩序,讓這些新晉的貴族們去打壓反對的聲音,再加上有薛大鼎用懷柔的手段來安撫,倒是很快就讓倭國這邊的局面穩定了下來。
大概是因為倭國的面積所限,或者說島國刻在血脈里的特性,自個的時候總是老子天下第一的樣子,坐井觀天,可真的被打服了又往往會展現出非同一般的奴性。
當然就算他們不老實也翻不起什麼浪花來,席君買和薛仁貴兩位依然在李祐麾下呢。
只不過前者成了李祐麾下親衛的頭頭,而薛仁貴則成了倭州這邊駐軍的頭頭,兩人級別並沒有差很多,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