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樊噲鬆開了劍柄,認命了,誰讓自己去哪不好偏偏來了舒城呢。
項羽隨手將那把劍扔在了地上,「綁了,禁閉關押起來。再把張良送去醫治,任何人不得與其交談,也不許其擅自離開。」
「喏!」馬亮應了一聲連忙上前捆綁樊噲。
「項王不殺我?」樊噲詫異道。
「孤王有說過要殺你嗎?剛才只是軍師要殺你,孤王也只好給軍師個面子,勉為其難的答應他,還讓他親自動手。你的命我還有用,將來或許可以換回我方被擒之人。當然,倘若劉季不願意換,那留着你就沒用了,要怪就怪劉季吧。」項羽說罷轉身回去繼續喝酒吃肉。
樊噲一臉木訥的被人押走,而躺在地上裝死的張良忽然覺得心好痛,原來項羽是這樣打算的嗎?那自己和樊噲兩個又反目成仇又苦肉計表忠心的到底在弄啥嘞?
「嘶……」後背好痛!
張良被人抬走了,而那些入城的漢軍也都繳械投降了,原本這些人藏船斷掉了項羽退路,都應該立功受賞,但現在卻成了階下囚。
翌日,項羽離開舒縣去了古巢、居巢和歷陽,最後來到了歷陽東面一個叫做烏江亭或者烏江村的小地方。
項羽烏江自刎的烏江,不是發源於烏蒙山流域在四川境內的那條烏江,在秦漢時期四川的烏江還不叫烏江,而是叫牂牁水或者內江水、涪陵水。
烏江自刎的烏江應該是在現代烏江鎮附近,而烏江鎮是西晉置縣明朝改鎮,而在秦朝這會兒,烏江鎮就是個小鄉村。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規定方圓十里設一亭,這個亭並不是鄉縣之類的行政區劃單位,而是和現代的派出所差不多,劉季當的亭長實際上就是當地管治安的頭子。
而出現在史書中,欲渡項羽過江的烏江亭長,自然就是管烏江這個小地方治安的一把手了。
至於烏江村或烏江亭為什麼這個名字,自然是和此地在長江邊上有關了,很可能在秦朝以前這個地方就叫烏江,因為『烏』這個字本身就經常被用在地名上,而長江自古也是分段被命名的。
所以說,和項羽有關的這個烏江就是一個隸屬東城管轄的江邊港口小村,而東城真實的位置應與現代的滁州相距不太遠,有些專家吃飽了沒事幹非要證明項羽沒有烏江自刎,無非就是想譁眾取寵罷了。
看着滾滾的長江水,又看了看身後的小村落,郝酒感慨萬千。
歷史的車輪滾滾前行,一代又一代的烏江人在這裏生活,也把項羽在此自刎謝幕的英雄事跡傳承下去。
本有機會返回江東重整旗鼓、東山再起的項羽,因為項伯周殷等人的背叛,因為虞姬的死,因為八千子弟皆不得還,因為無顏見江東父老,因為不願意讓戰火燒到自己的家鄉,也是為了這天下的百姓能夠早日安享太平,最終選擇了在烏江邊自刎謝幕。
倘若項羽不這樣做,楚漢爭霸這場大戰恐怕還要打上幾年,經歷暴秦蹂躪,又經歷了反秦戰爭和楚漢戰爭等連年大戰,這天下已然處在了崩潰的邊緣,餓死的百姓不計其數。
為什麼劉季每次失敗後都能糾集更多的兵馬捲土重來?
說白了就是劉季掌控了天下大半的糧食,百姓大多成了流民,哪怕當了土匪都活不下去,只有軍中還有糧食。
所以那些拿得動武器的人就都去當兵了,只剩下手無縛雞之力的老弱婦孺饑寒度日,未必沒有異子相食的慘狀發生。
雖說一將功成萬骨枯,但這顯然已經超出了這個天下的承受能力。
當初項羽分封天下,為何沒有按照他最初的理想那樣取代秦始皇稱帝呢?
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項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身懷仁愛之心,那個時候天下百姓就已經很苦了,即便想一統天下,也應該先讓百姓修養生息幾年才行,項羽還年輕,他等的起。
甚至是到後來的楚漢爭霸時期,項羽也沒有放過任何一個可以儘早結束戰亂的機會。
結果項羽想讓百姓休養生息,但是有人不想,那些野心勃勃自私自利之輩不斷的挑起戰爭,使得天下一次又一次沉淪在戰火之中。
這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倘若項羽當初狠下心來把劉季和其他諸侯都幹掉,或許最終死在戰火中的百姓反而
第67章 返回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