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樣的撞擊發生在地球,那麼這顆隕石是完全有能力將日本列島硬生生砸到海平面以下,還會順便波及到南朝鮮,使其過半陸沉。
因為這場隕石撞擊而掀起的滔天巨浪,如果沒有陸地的阻礙,可以從地球的一端擴散到對面另一端。
答案已經呼之欲出,採集者們向前的推論全部被推翻,整個頻道內因為這一驚駭絕倫的信息,出現了短暫的寂靜。
「這,這個是……」
「這個矮行星根本就不屬於第二軌道,它不是這個軌道上原本就存在的天體!」
矮行星本身存在着自轉,所以隕石坑的分佈可以散亂無序,但必然是均勻隨機,不應該出現這樣明顯,涇渭分明的痕跡。
所以矮行星是外來者,這個外來者闖入了原本穩定運動的第二軌道,招致了大量隕石撞擊而在單面留下大量隕石坑。
這就好比雨天跑步一樣,如果奔跑者速度夠快,奔跑者的後背就不會浸濕,而前面則會徹底濕透。
「它來自哪裏?」
「建立物理模型!我們需要確定它來自哪裏!」
雖然還沒有眉目,但採集者們可以確定,這個恆星系統在七萬年以前,一定發生過什麼巨變,能撞擊出這樣巨大隕石坑的隕石,其本身質量也是相當巨大。
但也正因為這樣的巨大質量,導致它們的運行軌道很穩定,不會輕易因為其他隕石碰撞而變道撞擊星球,這點上它們和行星是很像的,可以說,這類大質量的隕石就是早期行星的前身。
要想確定矮行星從小行星帶的哪個部分進入並非難事,速度乘以時間等於距離,一個簡單的物理公式,現如今派上了用場。
首先是獲悉大量隕石坑那一面中,最古老隕石坑的年齡,由此就可以大致確定,這顆矮行星進入第二軌道的時間。
再根據最大隕石坑的能量釋放結合矮行星本身的質量,就可以獲知當時矮行星本身的速度。
速度和時間都知道了,就可以根據物理公式得到矮行星圍繞恆星公轉所走的路程,這一路程再除以公轉距離,得到的就是公轉圈數以及一圈沒有完成的公轉。
那圈沒有完成的公轉,就是矮行星進入第二軌道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