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三千守軍僅餘四百,民夫傷亡兩千餘,當一併給予嘉獎。」
佔盡地勢,尚有如此傷亡,可見戰事激烈。
也從側面說明,呼延灼打的真不錯。
若是沒有足夠的能力,當五萬大軍兵臨城下時,就該出現逃兵了,絕不可能堅持到只剩四百人。
至於死傷兩千民夫,更需要能力。
民夫可不是軍兵,紀律幾近於無,對傷亡的承受度根本沒有。
沒本事的人,組織民夫助戰,不但不會有效,反而會壞了防守計劃。
「樞密院儘快拿出方案,撫恤傷亡從厚,嘉獎有功從重!
至於呼延灼嘛……」趙桓沉吟片刻,繼續道:「調回中樞,重建鐵騎軍,並任鐵騎軍指揮使!」
「喏。」虞琪應下。
江湖傳言,呼延灼征討梁山時所用,乃是鐵鎖連環馬,其實是以訛傳訛。
馬帶馬甲,人披鐵鎧,又把每三十匹一連,用鐵環連鎖。
此種做法,除非天馬,否則難以行動。
所以,這連環馬乃是鐵甲重騎兵,即人馬都披鐵甲,除了手腳眼睛,都裹在鐵罐子裏的那種,即「馬帶甲,只露得四蹄懸地,人披鎧,只露着一對眼睛」的那種。
此軍種,不但對騎士要求高,對戰馬要求也高。
以國朝情況,訓練三五千便是極限,再多,財政或可支持,戰馬一定沒有。
三五千,還是一個指揮使,似乎還不如壺關守將位高權重,其實不然。
這嘉獎,是呼延灼夢寐以求的。
這要從出身說起。
呼延灼乃是將門出身,乃是宋朝開國名將鐵鞭王呼延贊嫡派子孫。
呼延贊之父呼延琮,後周時任淄州馬步都指揮使,因此呼延贊少時入軍,為驍騎兵。
太祖趙匡胤認為他有才且勇敢,補選他任東班頭領,升任驍雄軍使。乾德二年,呼延贊隨同討伐後蜀,親自擔任前鋒,身受數處創傷,以戰功補選為副指揮使。
太平興國初年,宋太宗趙光義親自選拔軍校,任命呼延贊為鐵騎軍指揮使。
重現呼延家的威風,乃是呼延灼一直的追求,能夠重建鐵騎軍,乃是追趕其祖的第一步。
「殿下,劉法如何嘉獎?」虞琪又問道。
「一萬馬軍大破五萬賊軍,實乃勇武,降詔,加劉法為節度使,以示嘉勉。」趙桓道。
不得不說,趙佶的昏庸,也給了趙桓更多施展的餘地,並且收攏人心也容易了許多。
便如劉法,以其功勞,早該晉升為節度使了。
若是那樣,此時太子只能降旨鼓勵了。
不然封個國公?微信關注「優讀文學 」看小說,聊人生,尋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