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印璽,傳給諸國。用作後世當史料研究。
其次,戰爭罪犯臣估計他們是不會交出來的,小王子就是頭子。但是,賠款不能少。哪有那麼輕易簽訂合約的道理?譬如當年遼宋的合約,沒有女子、財帛,簽什麼?」
弘治皇帝就笑,這才是他所熟悉的張昭啊,笑呵呵的道:「你覺得韃靼人肯賠多少銀子?」
張昭道:「這就要鴻臚寺去談。」說着,站起來,躬身一禮,「陛下,臣請陛下升格鴻臚寺品級,使其專職外交之事。」
大明的外交職權比較混亂。
首先,涉外的權限,禮部肯定是的,外使見天子如何行禮,全是禮部在教。然後鴻臚寺里有專門的翻譯人才,招待外國使團也是他們在干。
最後,對外的談判,通常是天子指定信任的人選去談,而非部門主官。
這其實不利於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延續。還是,那句話應當讓專業的人才做專業的事。把朝堂各部門的職權固定下來,明示天下。
治理的本質靠的是人。所謂做事先得人。但要儘量的去減少人治的因素,依靠「法治」才是未來的道路。
大明能如此的「任性」,其實本質上還是人才太多導致的。真要是小國寡民,那你不得好好的培養官員啊?大明完全是散養,然後還不斷的有牛人冒出來。
弘治皇帝沉吟道:「禮部必然會有意見。即將上任的秦紘功績卓著。」
張昭直白的道:「陛下,那就讓禮部這次參與其中。如果簽署的條約出賣大明的利益,就在報紙上捅出來,責令其專職禮儀和教育事務。」
這是「釣魚」,明顯的陽謀。
弘治皇帝沒好氣的瞪張昭一眼,他是執政十七年的天子,根本無須用這種手段,道:「傳朕口諭,令鴻臚寺主持和韃靼人的談判。」
想要將一個制度固定下來,不是靠嘴巴說,而是要靠實際去做。他只需要每次都指定鴻臚寺負責,外交權限則自然的轉移到鴻臚寺。
張昭由衷的道:「陛下高明!」
弘治皇帝忍不住笑起來,「這個馬屁太拙劣。去吧。朕要休息一會。」
第二天,京中的信使往宣府而去。
稍後,鴻臚寺寺卿柳淵率隊啟程離京前往宣府,準備和韃靼人談判。
第七百一十五章 怎麼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