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
……
鄱陽湖平原。
稻田內,掛滿了沉甸甸的稻穗,飄來陣陣稻香,收割人員用收割機收割着成熟的稻子,收割機轉田一圈,機箱就裝滿了稻穗。
看着3000餘畝水稻終於順利收割完畢,水稻種植合作社社長董啟軍長鬆了一口氣:「今年夏季雨水多、氣溫不高,水稻灌漿飽滿,可以說是大豐收!」
這3000畝水稻田種植的就是嘉穀實驗室培育的「嘉秈1號」水稻品種,該品種穗大粒多,着粒密,由於今年天氣適宜,風調雨順,加上嘉穀農資公司無微不至的科學指導管理,水稻喜獲大豐收,預計畝產在1400斤左右,比去年同期增加一成。
在江右省,除了嘉穀農業自有的水稻種植示範基地外,嘉穀糧油聯合嘉穀農資採取「公司+合作社+訂單」的模式。
在嘉穀糧油的推動下,當地積極開展農業生產合作社,鼓勵以村為單位承包土地,鼓勵散戶加入大戶種植,推動規模性的高品質稻米種植,擴大優質稻覆蓋率,同時降低農戶種植風險,保障甚至提高農戶收入。
嘉穀農資提供種子和化肥等農用物資,同時,積極開展農業科技大講堂活動,助力合作社社員素質的提高,同時推動「嘉秈1號」高品質稻米的發展種植,帶動了江右省整體大米產出品質的提高。
董啟軍就由當地的一名種糧大戶,組織成立水稻種植合作社並擔任社長。
所有的合作社與嘉穀糧油直接對接,以協議的形式保證「嘉秈1號」的收購,鼓勵帶動「嘉秈1號」高品質稻米種植規模的擴大。
作為省內水稻產業的排頭兵,鄱陽湖平原區發展了上百家農業專業合作社。
「這兩年的發展勢頭都很好,家家合作社都在賺錢。」董啟軍算了幾筆賬優質稻+高標準農田+循環綜合種養,每畝水稻產量可增加100斤至200斤,並且由於大規模種植帶來的機械化程度提高,比過去減少約80%的用工。
這樣一增一減,收益相對於過去大大提高,如今年水稻每畝收入約1500元,利潤就可達700元左右,「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如果再加上稻漁綜合種養,每畝利潤可以超過3500元,「種田已經真的成為賺錢的行業了。」
當然,董啟軍清楚地知道,能有這樣的收益,是因為嘉穀農資、嘉穀糧油與合作社建立了長久的利益共享機制,合作社的生產能力得以發揮,訂單生產得以如期落實。
他不知道的是,嘉穀糧油也因此得到穩固的專屬糧食生產基地。
嘉穀糧油的調查顯示,市場對優質稻需求較大,且效益較高,發展潛力巨大。
但江右省以前的優質稻種植面積僅三四百萬畝左右,佔比不到10%。同時,全省種植的優質稻品種達到幾十個,規模化水平欠缺,難於做到「優質優價」,帶農增收能力不強。
直到嘉穀農資攜「嘉秈1號」而來,開展大規模的合作。
雖然比不上「仙茗大米」的品質,但經過靈陣育種的「嘉秈1號」,無論是品質還是產量,都達到市場優質大米的標準。
「嘉秈1號」是秈米。
南方大米多是秈米,粘性比較低,透明度上也比較差。煮好以後一般是顆顆分離,吃下去的口感也不像是東北粳米一樣偏糯,而是比較脆的,所以一般而言都是南方大米的口感並不如東北的粳米。
這主要是因為南方晝夜溫差小,水稻生長周期比較短。都說慢工出細活,其實放到植物生長上來也一樣。大部分農作物的營養積累都來自於時間,時間越長自然就更容易積累到更多的營養。營養一多,風味自然就上來了。
但「嘉秈1號」的品質優越,既照顧了南方人的口味,又彌補了秈米缺乏風味的缺點,口感出色,關鍵是價格也不算高,因此在南方市場銷售極旺。
嘉穀糧油推廣種植的「嘉秈1號」,目前主打南方市場如果要推向北方市場,由於當地消費者偏愛粳米的口感,南方地區的秈米也較難佔到優勢。
從去年開始,嘉穀糧油投入專項資金開展「嘉穀大米」品牌宣傳,以「好吃秈米在嘉穀」為主題,在南方主銷區掀起了「嘉穀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