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之更易?即便不是全盤推倒重來,也總要除枝剪葉、修邊正骨一番,如此才能使這套制度歷久而彌新。
至於你說到不少士人關注各地學堂荒廢一事,並且為此擔憂寒門再難出貴子我以為此言極是!科舉之要義,一在唯才是舉,二在階層流動。
要我說,沒有哪家高門大族是老天爺欽點永遠不可沒落的!任何家族,如果後人只知道躺在前人的功勞簿上混吃等死,那它就活該沒落。唯有前人努力,後人也不負祖宗,才配安享門第之榮。
至於這件事本身,其相關問題雖然頗為複雜,但歸根結底還是朝廷此前財政拮据,而各地官員又有許多只會幾句聖人文章,根本不知如何理政,於是只好因循舊例,最終諸事漸廢。
不過,眼下朝廷歲入大增,自然也要為天下學子真真切切做些事來。而官員不知庶務這一舊弊,也要漸漸有所糾正這都要看此番科舉改革啊。
諸位,雖然此事與諸位個人應該是沒有多大關係了,但我想你們也有子孫後輩,也希望子孫後輩能夠在更好的環境下求學,直到金榜題名,光耀門楣,對嗎?所以,希望你們不要將此事只看做我這個東家交代的差事,而是應該當做事關自家的大事來辦,明白麼?」
這一次,四人都感受到了高務實的真誠,齊齊起身拱手行禮,肅然應諾。他們四人都不是「高」姓,可見都是外雇的掌柜。實際上,這四位都是有功名在身的人——其中陶掌柜乃是舉人身份,後三位也都是秀才。
秀才還好說,很多落第秀才窮困潦倒混不下去,投入京華門下謀個差事並不奇怪,奇怪的陶掌柜。
理論上來說,在大明拿到了舉人功名之後一般是不可能生活無着的,因為舉人就已經有了一定的特權,可以在一定額度之內減免貢賦徭役。即便不搞那些人盡皆知的偷稅漏稅手段,只要從大流的接受幾個富戶掛靠,也能輕鬆愜意的過完這一生。
但是陶掌柜偏偏以舉人身份接受了京華的招攬,干起了「掌柜」來,這就很令人詫異了——舉人雖然不一定能當到官,但畢竟是「候補官員」,萬一運氣來了呢?沒見人家海瑞海青天也不過是個舉人出身嗎?
[註:所以海瑞這輩子做的第一個官就只是福建南平教諭,相當於縣教育局局長(明制,南平縣是延平府的府治所在。呃,就是延平郡王那個延平)。他要是進士出身,哪怕是三甲最後一名外放地方,那怎麼着也得是個縣令老爺,斷然不會只混個縣級教諭的。]
陶掌柜之所以如此折節,那也是實屬無法。他家本是浙江商人,家庭條件本來挺不錯的,至少算是個中等富商之家。但當他考中舉人沒幾年,正準備再努努力,爭取金榜題名之時,悲劇發生了:他老父親忽然走背運虧到破產——家裏的兩艘海船在南洋遇到颶風,船貨皆沒。
船是自家的船,就算沉了也不過是遭受重創,家裏多少還有些家當,有機會東山再起。然而,他家那次不光自己跑船,兩艘船上還有超過一半的運力都載了別人家的貨,並且很貴——多半是絲綢,還有一部分特製瓷器。
[註:明清時期的中國真有接受特製瓷器的,比如美國白宮就有一件來自中國的藏品瓷器,是個盤子。這盤子的邊緣是典型的青花,中間則是一副畫作,畫着一個飛在半空的西方天使,手裏拿着呃,我一時忘了是拿着什麼,但天使的樣子我印象很深刻。這個盤子的主人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正是華盛頓。]
這下好了,自家傾家蕩產不說,甚至還欠了一屁股債。商人畢竟是商人,債主雖然不至於對一位舉人過於苛責,但浙江本就商業氣息濃厚,而舉人又畢竟不是進士。人家左催沒錢還,右催還是沒錢還,態度自然就晴轉多雲了。
陶掌柜一邊是氣不過,一邊也知道這事自家理虧在先,恰好聽友人說京華招攬報刊管事,本身薪酬豐厚不說(再豐厚也不夠還債),關鍵是辦得好了會有重獎激勵,因此心一橫就入了京華。
也正因為如此,他在辦報過程中最是兢兢業業,終於在當初高務實「養蠱」式的瘋狂內卷下把他負責的《京華周報》辦到了京華最佳。
高務實在接見他的時候知道了他家裏的事,大手一揮就把他家欠下的七萬多兩巨額債務還清了——當然,並不是高務實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