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務實一直等他皺着的眉頭舒展開時,這才恰到好處地問道:「元輔可是想到此策之中有甚疏漏之處?」
「那倒不是,我是想到一位前輩。」王家屏面色看來頗有緬懷。
高務實便問:「敢問是那位前輩?」
「前相李興化公。」王家屏回答道。
李興化這個說法大家可能不太習慣,如果說李石麓大家就熟悉多了,而如果直呼其名李春芳,想必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嘉靖二十六年狀元出身,曾被海瑞罵為老嫗、高拱之前的那任首輔。
高務實實在想不明白王家屏此時怎麼會想到李春芳,不禁面露詫異。王家屏笑道:「興化公當年有一經年好友,姓吳,名承恩,字汝忠,娶弘治朝戶部尚書葉淇之曾孫女為妻,日新可知曉此人?」
「啊?」高務實愣了一愣,道:「吳汝忠?這卻未曾得聞等等,吳承恩?」
高務實眼睛瞪得老大,問道:「是《西遊記》哦不,《西遊釋厄傳》的作者?」
王家屏笑道:「日新當年也是問鼎金榜之人,想不到也讀過《西遊釋厄傳》,呵呵,那就更巧了。」
高務實心道:我不僅讀過,我是小學四年級就開始讀了,而且還是直接讀的原版呢!為看這本書,把家裏一本字典都翻爛了。
不過,就算讀過,「巧」在哪了?
王家屏笑着道:「你方才說吳汝忠是《西遊釋厄傳》的作者,這話說對也對,說不對也不對。」
「這是為何?」高務實想了想,恍然道:「是了,這其中許多故事是從民間整理和改編而來,吳承吳汝忠在元輔看來,或許更像是個集大成之整理編纂者,是這意思麼?」
「我倒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這書其實更應該說是吳汝忠與興化公合着。只是吳汝忠久試不第,興化公後來卻做到首輔。
呵呵,我且問你,你高日新若是有興趣寫一本志怪,你肯把你這六首狀元的大名落於其扉麼?興化公也是如此,《西遊釋厄傳》的大半故事雖都是兩人多年交往之中合着而成,但畢竟最終匯總成書是吳汝忠之手筆,興化公便自不肯再奪吳生着作之名。」
原來是這麼回事?高務實心道:過去有人懷疑吳承恩不是西遊記的作者,認為真正的作者就是李春芳,卻不想兩個說法都不準確,這書居然是合着的?可是,王家屏怎麼知道?吳承恩和李春芳又怎麼就是老友了的?
高務實於是便詢問王家屏,王家屏笑道:「日新畢竟年少,這些事令伯高文正公肯定是知道的。」
呃高務實只好苦笑不答。王家屏倒不是故意取笑,伸手拍了拍他的手臂以示安撫,又繼續道:「此事說來話長,如今時間有限,我便簡單述說一二。」
根據王家屏的說法,李春芳與吳承恩結交很早,還在當年布衣時便是好友;後來在吳承恩人生的關鍵時刻,李春芳又曾伸出援手,算是為吳承恩最後完稿《西遊釋厄傳》創造了環境。
說起來,二人交往的時間前後達三、四十年,由青壯年延綿而至晚年;二人的友誼又很純潔真誠,不涉及地位、錢財、利益,堪稱文人間的至交神交。
吳承恩是淮安人,早年即有才名,在當地號稱神童,約十六、七歲進學,但後來卻步步蹭蹬,到與李春芳相識的嘉靖二十年左右,已經三十五歲,仍未中舉。
嘉靖二十九年,吳承恩四十四歲時棄考入貢,當年赴北京謁選,因故未果(兒子早夭);後編入南京國子監讀書,至嘉靖四十三年時,仍受李春芳「敦喻」再度赴京——彼時李春芳是掛禮部尚書銜的吏部侍郎。
「敦喻」這個詞就很有意思了,因為它的意思就是「催促」。李春芳這個時候已經進入朝廷高官行列,吳承恩卻不過白身。李春芳居然能主動催促吳承恩來京當官,可見兩人交情匪淺。
嘉靖四十五年,他在李春芳幫助下任職浙江長興縣丞;隆慶元年捲入一場有些可疑的貪贓獄桉。這時李春芳在朝中地位已經穩固,特別是徐階致仕後李春芳還順利接任首輔,因此吳承恩也於次年補授湖北蘄州荊王府紀善一職。
隆慶四年,吳承恩任滿回鄉——這是好聽的說法,實際上是李春芳此時已經感受到自己攔了高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