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年七月置定遼都衛。到八年十月,改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領二十五衛、二州。十年,府縣俱罷,衛所制是東北地區行政區劃的基礎。從定遼都衛到遼東都指揮使司,它所管轄的範圍僅是「東到鴨綠江,西到山海關,南至旅順口,北到開原」而已,而遼河以北,松花江流域、黑龍江南北尚不在明朝的版圖內,這一廣大地區仍屬元朝「海西宣慰司」轄地。
洪武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給守衛這塊地方的故元「海西右丞」阿魯灰太師寫了一封招降諭敕,勸其投降。阿魯灰投降後,明朝的政令才抵達海西地區。
明初的葉赫地區,基本上是屬於沒有開發的荒漠之地,只是到了正統以後,女真部衛南移,塔魯木衛幾經輾轉,始進入這一地區。
為了抵制蒙古勢力捲土重來,自阿魯灰投降後,開始招撫女真部族,廣設衛所,頒敕給印,並設立了「奴兒干都司」以統之。
此時的海西地區,實行的是與內地不同的管理體制,它是明朝臣子卻又不在明朝的疆域內,是一個典型的「一國兩制」。
女真人納齊布祿就是利用了這一時機建立了「扈倫國」,明朝對此即不承認但也不干涉,於是形成了明朝、北元、扈倫三足鼎立的局面。
明朝一貫推行它的「羈縻政策」自有其用意:「蓋以金元世仇,欲其蠻夷自攻也」。明朝正是利用了元滅金的種族仇恨,才在東北地區實行了一種特殊的體制,利用女真人為其屏蔽北藩。
然而,當扈倫國解體之後,松遼大地上反而出現四個並立的女真王國,史稱「扈倫四部」。
這四個海西女真新興勢力崛起後,明朝仍然嚴守邊牆。只要不擾邊,任其自搞名堂。所以,北方的韃靼、瓦剌、朵顏(福余、泰寧)皆能列為「外國」,而「扈倫四部」則不在此例,仍以衛所相待,通貢市如常。而「扈倫四部」的首領們也就「其通於明,皆以所領衛,令於所部則曰國」了。
葉赫等「扈倫四部」既然不被承認,那麼理論上來說,就該視為明朝版圖內的軍政機構,他們所處的地方是明朝的行政區域,他們所治的人民也是明朝的子民。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後來《明史?地理志》上所列明朝疆域並不包括海西女真地區。萬曆六年進行了一次人口統計,全國共10621436戶,60692856丁口(具有勞動力和合法戶籍的成年男子),其中沒有邊牆以外的女真人。
於是,葉赫等「扈倫四部」就成了既掛靠在明朝行政體系之內,又游離於明朝政權管轄之外的特殊地區。
有明一代,在官方的典籍里始終沒有正式出現「葉赫」這一稱謂,而一貫是以「塔魯木衛」來記載,並與其貢市。
塔魯木衛最早見於明朝典籍是永樂四年,《明實錄?成祖實錄》永樂四年二月庚寅條載:「女真野人頭目打葉等七十人來朝,命置塔魯木等四衛,以打絮為指揮」。這是塔魯木衛初登歷史舞台之始。不過,這時的塔魯木衛官員與後來的葉赫首領並非一系。
不管是打葉還是打絮,他們都不是葉赫部的先人。打葉傳捏列阿,再傳撒哈答,三傳納爾乞人、童哈,打葉家族到此終止,之後不見於史。
童哈襲職是在成化十四年,基本與此同時,另一個塔魯木衛女真的兒哈你也登上了歷史舞台,但是卻沒有提及「襲職」字樣,說明他不是打葉後代或家族。
的兒哈你,其實就是葉赫的先人齊爾哈納,後來在韃清史籍上叫作齊爾噶尼。齊爾噶尼以上僅記兩代,而是從韃清史籍上查到的,明人大概對葉赫完全不在意,所以明代史籍對此毫無記載。而這兩代便是始祖星根達爾漢,二代席爾克明噶圖,齊爾噶尼是第三代。此時仍沒形成葉赫部,他們都只是塔魯木衛的一名頭目。
按照明朝規定,衛的指揮使須管轄五千人,齊爾噶尼任指揮使,說明他們所部人口眾多,勢力很大,但女真的羈縻衛同內地衛所不一樣,有官職而無俸祿,只能通過貢市來獲取經濟利益,另一個經濟來源就是憑着朝廷那點微不足道的賞賜。
這當然解決不了女真部衛的生存和發展問題,而他們本身的生產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盜邊掠擄就在所難免,同明朝的關係也就變得越來越復
第161章 南察風波(十八)塔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