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松)以此自喜用寡覆眾,吾長技當在養善術,業已明知當有伏,提五千人深入轉戰數百里,誓不還縮一步,斬馘不下數百,往來□搗萬眾中如無人。使李平胡、張玉輩有一軍策應,虜乃亦不知少多倉卒,一□□,腹背夾擊,豈不更成奇捷。□□不用命,委帥與敵,矢竭力盡,慷慨殺所坐馬,萬里功名,百戰殘軀,坐令狼藉。又足悲已,嗚呼傷哉!」
事情到此,才算是揭開了李如松之死的直接原因!看來,此戰之中的李如松與在之前碧蹄館之戰時一樣,還安排了李平胡、張玉兩人作為接應。
如果此二人按照計劃前來接應的話,大概率是可以轉敗為勝的,最差也可以像碧蹄館之戰一樣,將李如松救出重圍。
然而卻不知為何,李平胡二人並沒有像碧蹄館之戰中的楊元一樣,及時趕到接應!
按理說事情到這裏,差不多就很清楚了。不過,一件非常蹊蹺的事情出現了,反而使得整個事件更加撲朔迷離。
那就是,李平胡後來怎樣了?
按理說,朝廷首輔都發話了,是你李平胡害死了朝廷的遼東總兵,而李如松本人又是朱翊鈞的救火大隊長,這怎麼可能不將叛徒斬首示眾?最起碼也該撤職查辦對吧?
李家在遼東的那麼多舊部宿將,又怎麼能輕易放過這個害死李如松的傢伙呢?尤其是,李平胡本身也是李家軍的家丁出身,現在害死了少帥,這還不懲罰?
然而事實卻是,在明熹宗實錄第六十八卷中,再度多次出現了李平胡的名字。此時時間過去了差不多有二十來年了,李如松墳頭的草估計都已經老高,但李平胡卻依然出現在史冊記載之中,甚至還在帶兵打仗。
換句話說,在李如松死後,李平胡並未受到什麼實質性的嚴厲懲處,其二十餘年後依然握有實際兵權。
這就奇了怪了,按理說李平胡一直受到李家兩代的恩情,李家對他實在不薄。更何況出賣李如松後,李平胡本人也沒有叛逃蒙古或者其他勢力,而是繼續留在明朝,直到二十年後還在擔任將領。
既然如此,他又為何要出賣李如松?出賣自家少帥對他有什麼好處?出賣李如松這麼大的責任,他又為何屁事沒有呢?
高務實覺得,這裏面一定有問題。但是當前來看似乎陷入了死胡同,那就得跳到更高的視角來審視。審視什麼?審視一下李如松身邊的人都怎麼樣了。
首先是其二弟李如柏,李如柏雖然能力在李家諸子之中只算一般,但因為是老二,所以在第一階段援朝戰爭中還是由他擔任李如松的副手,在奪取開城等戰中也立下了功勞。
班師之後,其歷任貴州總兵與寧夏總兵,而在李如松戰死的前一年,李如柏因病辭官——這一辭不是鬧着玩,他就此在家一呆就是二十多年,直到薩爾滸之戰時已經快七十歲了才被再度起用,這是後話了。
李如松死前一年,正當盛年的李如柏「因病辭官」,家居二十餘年,這不會只是巧合吧?
好吧,姑且先當此事是不相關的意外巧合。高務實再審視了一人,即之前曾在碧蹄館之戰中擔任後援、救李如松出日軍重圍的李家軍嫡系部將楊元。
在第二階段援朝戰爭中,楊元帶領麾下三千遼東鐵騎,被新上司麻貴派到了前線的南原城。而後遭遇了十倍以上日軍的圍困,堅守一段時間後,由於實在寡不敵眾,援軍又遲遲不至,孤軍堅守數日後被迫突圍撤出,守城將士絕大部分陣亡。
這一階段中,相比於在全州不僅按兵不救,且事後直接未戰便棄城而逃的另一名將領陳愚衷,楊元的表現可謂盡職盡責了。就連回到漢城後,麻貴都對其說「南原之敗,非戰之罪」。
但是請注意,而後麻貴還是把楊元下令斬首示眾了。
按照《明朝那些事兒》中的說法,麻貴殺他的理由是用處斬楊元來警戒其餘眾人:此戰不勝即死!
行,殺雞給猴看,這個也說得通。但高務實還是有疑問:為何找不到處置不戰而逃的陳愚衷的記錄?
好好好,就當陳愚衷朝中有人好了,但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既然是為了告誡前線全軍而殺楊元,那自然在漢城前線處斬效果最好。但是根據記載,楊元偏偏是被押回了大明地界,在距離
第207章 審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