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當初自己投靠董卓之時,何嘗不是想背靠大樹好乘涼,趁機展實力,對董卓從來都沒有過什麼忠心,更不論對他殘暴行事的認可了。
那一箭,結束了二人之間的附從關係,從此就是敵人了。
……
放臘賜的第三天下午,從郿塢快馬傳來的一個消息,震驚了整個長安城。
司隸校尉張遼叛變,正在追剿,着長安禁軍小心防範,並控制司隸,防範作亂,等候太師趕回長安處置。
與此同時,又一個消息傳開了,司隸校尉張遼在逃跑途中,被董卓麾下胡騎埋伏,亂箭射殺。
整個長安登時一片譁然,滿朝大臣聽到這個消息時也是驚愕難言,董卓最信重的司隸校尉張遼叛變被殺?
究竟是張遼叛變,還是董卓自毀長城?
很快,又傳來一個消息,董卓強娶皇甫嵩嬸母馬氏不成,行兇打殺,司隸校尉張遼出面阻止,卻被董卓視為叛逆,又射了他一箭,才導致他在後面行動不便,被伏擊殺死。
長安城中傳揚着各種消息,人心浮動。
令眾人吃驚的是,在消息傳開的當天黃昏,董卓便快馬兼程趕回長安了。這個時間也乎了張遼的估計,足見董卓對此事的看重,否則不會這麼急趕回長安。
而董卓趕回長安的第二天,便奪去了御史中丞皇甫嵩和太尉馬日磾的職務,並將他們下獄。
滿朝大臣和長安百姓登時知道,傳言沒錯,張遼的叛變果然是因為董卓強娶馬氏一事,隨後董卓在槐里下重聘的事也傳開了,更令眾人確認了這一點。
至此,滿朝大臣無論曾經怎麼看待張遼,但此時無不為他感到惋惜,對他不畏董卓、敢於出頭的義氣更是敬佩,尤其是那些關中世家,同仇敵愾之下,對董卓逼迫馬氏的行徑感到憤怒,對張遼的大義之舉則暗自感激。
兩漢以來,無論世家還是百姓,最重豪傑義氣之行,是以有世家之遊俠,如袁紹、曹操、張邈、王允等人,他們憑着豪傑之行,名揚州郡,有民間之遊俠,如典韋。
在這種社會風氣下,往往一個普普通通為友報仇的行為都會得到鄉里稱道,何況是張遼身在董卓麾下,卻敢於對抗當今天下最強勢的董卓,只為仗義救人,眾人又如何不稱道!
曾受過張遼恩惠的百姓、司隸和緹騎、持戟,不少人暗自落淚,尤其是當初從雒陽遷來的百姓,傳揚着張遼的仁義之名,更是有不少人在家中立了張遼的牌位,每日長拜。
而這些卻是張遼始料未及的。他救馬氏,一為皇甫酈之請,二來也看不慣董卓逼迫女子的行為,不想自己反倒會名望大漲。
董卓身在高位,自然不會知道這些,更不會知道自己手下的李儒、田儀、呂布,或輕或重,都對他心生不滿,心灰意冷。
而在軍中,段煨、樊稠、徐榮也有痛惜之心,便是董卓的女婿牛輔也暗自嘆息,認為董卓殺張遼之事做的太過了。
不過董卓在免去張遼司隸校尉、皇甫嵩御史中丞、馬日磾太尉之職的同時,為了防範河東郡生變故,也免去了賈詡的河東太守之職,令他繼續擔任中郎將,領兵去關東掃蕩,又委任董越擔任河東太守,帶兵駐守河東,並拿張遼家眷。
與此同時,董卓派出兵馬在暗中繼續尋找張遼,在紛紛揚揚的傳言下,雖然他也有七分相信張遼被亂箭射殺,但仍是死要見屍才能安心。
至於蔡氏一家,董卓根本沒有理會,畢竟他們一家都留在長安,與張遼之事更無牽連。
事實上,董卓在逼得張遼決裂後,內心未嘗不有過那麼一絲後悔,但事已至此,只能一步步走下去,反正張遼已死,更是索性做個徹底,連他的家眷也一併處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