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了。
「張大人,你說朕這一次能夠生擒或者是斬殺忽必烈嗎。」
張文謙愣了一下,想不到皇上會提出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太直接了,當然大軍作戰的目的就是徹底剿滅大元王朝,統一天下。
看着張文謙暫時沒有開口回答,吳邵剛接着開口了。
「朕問的很是直接,其實朕此番作戰,主要目的也就是如此,朕希望所有人都要有這等的想法和雄心,沒有什麼做不到的事情,只要有了充足的準備,只要把握了天時地利人和,想想十多年之前,那個時候的蒙古王朝,多麼的強大,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誰會想到我大明王朝,能夠將大元王朝逼得走投無路。」
張文謙有些明白其中意思了。
「皇上說的是,大元王朝曾經無比的強悍,臣也曾經為這個王朝獻計獻策,也算是見證了大元王朝的逐漸強悍,可也就是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大元王朝落到了如此的境地,臣以為,任何一個強悍的王朝,若是忘記了根本,不明白自身是如何強大起來的,那距離衰落的時間也就不遠了。」
吳邵剛看着張文謙,慢慢開口。
「你說的僅僅是一部分,忽必烈是強悍和驍勇的,這一點誰都不能夠否認,若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的人聚集在他的周圍了,忽必烈最大的成功,就是將漢文化融入到蒙古人之中,其最大的失誤,也是過於的崇信自身蒙古人的身份。」
「大元王朝的逐漸強大,離不開漢人大臣,忽必烈很清楚這一點,當年的蒙古王朝,依照蒙古部落的管理方式,沒有官員的俸祿,沒有中書省,甚至沒有基本的朝廷禮儀,一切都是處於混亂無序之狀態,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毫無秩序和禮儀,誰的力量大,誰就能夠掌控一切,忽必烈深知這樣的狀態,無法駕馭天下,故而及時做出了改變。」
「可惜忽必烈骨子裏還是不相信漢人大臣的,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自身強悍起來了,就開始懷疑身邊的漢人大臣,一味的信任蒙古人和色目人,此舉豈不是自毀基腳。」
「不過這一切,朕認為都不是最為重要的,忽必烈最大的失誤,就是懈怠了民生。」
「或許朕不能夠由此來怪罪忽必烈,忽必烈自小就四處征伐,驍勇無比,且崇信武力,對民生事宜接觸甚少,之後關注農耕,亦是在身邊漢人大臣的提醒之下,未能從內心重視民生,也不屑於操心民生事宜,這才是他最大的失誤。」
「時至今日,朕要實話實說,忽必烈若是信任身邊的漢人大臣,相信這世上每一個人都有缺陷,用人所長,且關注民生,朕根本就沒有機會,只能夠臣服大元王朝,可惜忽必烈不是如此之人,他所崇信的武力征服,只能夠維持一時,不可能長久。」
「朕重視民生,大明王朝重視民生,毫不客氣的說,大明王朝的強悍,就是依靠重視民生才獲取的,若是失去了這一點,大明王朝將難以為繼。」
。。。
張文謙看着吳邵剛,忘記了點頭,在皇上身邊這麼長時間,第一次聽見皇上說如此之多的話語,這些話語是對忽必烈的評價,又未嘗不是皇上對自身的評價,看看開封四川等地的富庶,看看百姓的平靜祥和,比較曾經的大宋百姓,亦或是現如今的大元王朝統領之下的百姓,差別瞬間體現出來。
皇上曾經說過,任何強悍的軍士,都是來自於百姓中間,若是得不到百姓的支持,軍士又怎麼可能去拼命,若是這些軍士時時刻刻想着護衛家人,護衛自家的財富,時時刻刻想着護衛家人平靜的生活,不允許他人前來騷擾,這樣的軍士怎麼可能在戰場上害怕,就算是有些時候害怕了,想到了身後的家人,他們亦是會拼命的。
這大概就是明軍異常強悍的原因,真正的內在的原因。
張文謙內心剩下的就是欽佩,就是敬仰,這一次跟隨皇上出征,他是真正的見識到了皇上的睿智果斷,明軍在皇上的統領之下,這天下誰能敵,就算是忽必烈也不是對手。
明軍之驍勇,大明王朝的崛起,絕不是偶然,這裏面有着太多的必然。
吳邵剛的眼神,看向了沂水縣城的方向,一場可以預料的慘烈廝殺,若干天之後就要開始,全殲忽必烈麾下蒙古鐵騎的戰鬥號角,已經吹響,這場戰鬥若是順利,則大元王朝將在此番戰鬥之
第五百一十五章 終極一戰(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