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皮箱裏,先把皮箱埋進長方形土坑,然後再往裏邊放銅錢。
皮箱長度有一米五、寬70公分有餘、深60公分多點——這是個超級大傢伙!
土坑四周並沒有用磚砌,埋得也並不深(600年的漫長時間地轉星移,這一塊土地地勢低,似乎發過幾次大水,表土上有個幾十公分的新淤積層,這點從土坑邊緣斷面上能夠看出來。),當初似乎埋藏的比較匆忙,估計情況已經比較危急,不然會用磚頭或石板弄個「小房子」的。
話說這麼大的皮箱可真少見!按照如今民航飛機登機行李箱尺寸55乘40乘20公分計算,這隻皮箱的體積至少相當於14個那樣的行李箱那麼大!
窖藏塞得海海滿滿,銅錢根據朝代、品種不同,基本上都含有1到3層不等的鉛一般皇朝國力越強盛,這制錢里的鉛含量就越少,反之越多。
有些爛錢、劣錢的鉛含量都會多到離譜的程度。
不過這一窖藏的錢幣質量都還不錯,基本沒有劣錢。
整個皮箱內部體積差不多有個07立方,因為銅錢加鉛比重比純銅還重,至少比重9。
這樣一算,要是這麼個長方體是實心銅塊,重量都過6噸了!
整齊堆放的銅錢當然不可能是實心的,但還真是差不多有個3噸!
3噸!張楠真是知道這批窖藏銅錢的珍貴涉及西漢、新莽、唐以及五代十國的後周、前蜀、南唐等各國,還有北宋、南宋、西夏、金、元和明等朝代,軍閥小朝-廷的也多。
最早為西漢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始鑄的四銖「半兩」,最晚為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始鑄的「洪武通寶」,前後長達1500多年。
雖然以宋代銅錢最多,但總體珍惜程度絕對全國第一!
這邊活差不多幹完,項偉榮問了句「大概有個多少數量?」
去年那200多公斤就夠誇張的,到這會都還沒分門別類清理完畢呢,這次更是多得誇張。
張楠搖搖頭,「不好說,至少六十萬枚以上,各種制式太多。折一小平錢、折二,折三,折五,折十都有,每個朝代、品種還都有區別。
像洪武的當十大錢重344至37克,洪武當一小平錢重34至36克。北宋的大觀通寶折十錢又只有18克的樣子,而西漢的四銖半兩隻有22至28克重。
還有從唐高祖武德四年開鑄、到宋太祖開寶八年才正式停鑄的開元通寶,從17克到5克的都有,通常重4克的樣子,品種太多,根本舊沒法子算清楚。」
不過項偉榮還是算了算,「就算它每個4克,那會的價值都按數量算,不管它到底折幾,這都15萬銅錢了!」
「這麼算也行,就少了點。大約1500貫,絕對土豪!擱在明早期,這是一戶比較富裕的平民四五十年的生活費。」
這時天色昏暗,天快要黑了。
表哥張洲也已經回來,而那個充當食堂的大棚子裏也已經做好了晚飯。
洗刷了一下,吃完飯就連夜回剡縣。
這裏有還有個大「包廂」,就是用塑料雨布圍起來一塊,張楠這一群人就在這裏吃飯。
王德彪在吃飯當口都還在好奇這麼多銅錢是為什麼埋掉,張楠知道他不是想要什麼,只是單純的好奇,就邊吃邊給大家做了下最簡單的古錢知識科普。
「明代一開始喜歡用紙質的大明寶鈔,前期由於銅料匱乏,朱元璋就允許前朝舊錢和當朝制錢相同使用。到了洪武八年,就是公元1375年恢復使用紙幣期間,錢鈔並行。
後來私鑄錢太多,到了1394年,朝廷就命所有銅錢不得使用,一律換大明寶鈔。
不過,由於銅錢實價高於寶鈔,民間就把銅錢存放起來以備後用,這可能是該批銅錢的埋地底下的原因。
至於埋藏時間,我推測在洪武廿七年,就是1394年至明永樂九年、1411年之間,那年明成祖朱棣始鑄永樂通寶錢,早先埋着的銅錢又可以拿出來用和兌換新錢。」
「紙這東西就是真金白銀靠譜。」
王德彪有點感慨,看他那幅滿臉橫肉還搞得大發感慨的樣子張楠就想笑。
「沒有足夠的信譽做擔保,
第二百零七章 3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