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的話是中國汽車產業終於出了一個國際領軍企業,掌握各項核心技術,達成了振興中國汽車的重任,帶動了一大批配套企業發展。就算國外汽車巨頭紛紛進入中國,也不用擔心中國自主汽車產業會被消亡。
憂的是,如果坐視中華集團進一步做大,那麼國內自主品牌將會面臨滅頂之災,今後只能淪為合資品牌在中國的代工廠。「三大三小」國有汽車集團可是國家花費巨資建立起來的龍頭工業代表,寄託着國家振興汽車產業的希望。如果被中華集團一一擊敗,國家隊打不過民間游擊隊,那就成為一大笑話了。
因此,為了提升中國汽車產業的競爭力,也為了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在國家發改委和中央國資委的聯合謀劃下,一個驚天方案就此出爐。
準備在市場經濟基礎下,利用行政手段指引,以市場化模式運作組建中國汽車行業的國家隊——「中國汽車集團」!
但凡冠以「中國」兩字開頭的公司,民企、外資一律不得使用,只有國家中央直屬的央企才能享有如此待遇。
當初韓皓搞來「中華」註冊商標,還是早年鑽了空子並形成既定歷史事實根據,要不然「中華」兩字是絕無可能應用。
如果能將「中華集團」換成「中國汽車集團」,那韓皓肯定願意,聽上去就高大上不少。
至於「中國汽車集團」的組建,當然不包括中華集團這樣的民企,而是準備在「三大三小」國有汽車集團中合併誕生。
&大三小」之中,上汽實力最強,但卻是滬江市國有企業;同樣的情況,北汽、廣汽也分屬首都、廣府市的地方國有企業,在歸屬上並不屬於央企序列。要知道這三家地方汽車企業,可是當地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之一,就算比上不足,但比下卻也能憑藉獨門絕技活得滋潤,肯定不會輕易放手。
那麼就只剩下一汽、東風和長安,這「兩大一小」全部都是中央國資委直屬的大型央企,換句話說就是同屬一個親媽。
理想情況在中央國資委的運作下,能用行政劃撥的手段將三家合併在一起,組建全新統一的超大型汽車集團,也就是所謂的「中國汽車集團」。
想想看,一汽、東風和長安三家企業加在一起,2010年總銷量將達到604萬輛,大大超過中華集團450萬輛國內銷量的成績,成為名符其實中國第一。
三家聯合的話,大眾、奧迪、福特、豐田、本田、日產、萬事得、標緻、雪鐵龍、起亞、鈴木等國際知名品牌大聯合成為親戚,形成超級恐怖的合資陣容。三家合併後的「中國汽車集團」,擁有足夠實力向當前只在中國擁有一家乘用車合資夥伴的奔馳、寶馬和通用拋出橄欖枝,將他們也收入囊中,能把所有國際汽車巨頭一網打盡。
何況,組建了中國汽車產業的國家隊,可以集中三家力量來全力攻克自主品牌的技術短板,同時有能力跟中華集團這個巨頭競爭,從而實現彎道超車達到參與國際競爭水準。
如果三家合併的「中國汽車集團」整合良好,並取得一定成績的話,並不排除今後像上汽、北汽和廣汽這三家剩餘的「三大三小」企業加入,從而真正形成國家隊超級大戰艦。
如此一來,中國的汽車產業將會形成一公一私兩大汽車巨頭,「中國汽車集團」和中華集團肩並肩作戰,足以傲立在世界汽車版圖之上了。
當然,這是非常理想化的設想,畢竟國企整合可是難事,並不會只像堆積木般一加一等於二。
一汽、東風和長安三大國有汽車集團,在許多車型上重合,而且相互間管理也都有獨特文化,要想將其整合的話難度不亞於登上珠穆朗瑪峰。
如果光是數字堆積,未能有效整合形成資源互補,那就只能是形式上的胖子,大而不強無法在市場上擁有競爭力。
國資委當然也充分考慮了這一點,他們打算利用5到10年時間來推進這個過程,並且現實中已經有一個現實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鑑。
&諾—日產」聯盟,這個由法國和日本汽車企業結合的超級國際企業,在結盟後就形成了資源共享,很快就雙雙走出泥潭,現在已經事實上成為全球汽車第三大巨頭,產生了非常好的口碑。
因此,一汽、東風和長安並不是直接重組成一個大型汽車
第一百七十三章 強敵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