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汗王果有雄主之志,足稱英豪,故本使相信汗王必定不會犯愚狂之謬,損英雄之氣。」
這話雖是奉承,但楊懷犀卻無諂媚之態,事實上賀燁也的確不曾輕視奇桑,所以他說來並不覺得是在阿諛,但散佈謠言意圖不軌的罪名當然是要辯白的,楊懷犀緊跟着又道:「汗王既為英雄豪傑,當然更不至於自欺欺人,長安已被我方收復,貴方大將軍汗王同胞手足雄河的確被我方俘獲,本使奉殿下之令,送雄河將軍安返,並獻勸降之書,怎會以杜撰之說欺詐汗王?汗王若不問青紅皂白將本使處死,犯忌在先,我方當然也會還以厲害,將雄河將軍斬於陣前,屆時,難道汗王還能向部將隱瞞長安已失之敗訊?」
奇桑雖然惱怒,但也不得不承認楊懷犀的話足夠對他形成威脅,縱然他不顧弟弟雄河的性命,但殺了這個不足輕重的信使除了顯得自己愚狂以外,還能有什麼用處?賀燁只要公然處死雄河,把人頭奉上,就能證實長安失守一事,是無論如何也難以向部將隱瞞了,到時突厥方才會軍心動亂,給予晉王可乘之機。
當然,雄河到底是他一母同胞的手足,對他忠心不二,因為突厥國內的權位之爭,逼得他弒父奪得王權,將心懷二意的兄弟幾乎斬殺一盡,只余雄河一個臂膀,而如今天下未定大業未成,若非逼不得已,奇桑當然還是要力保雄河,更重要的是,他還想從雄河口中打問長安城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他不甘輸得不明不白。
所以奇桑忍怒接過楊懷犀呈上的勸降表,又並不急着拆閱:「晉王開出什麼條件,才肯放歸雄河?」
楊懷犀瞄了一眼奇桑額頭暴起的青筋,卻並未從這口吻里聽出浮躁之氣,不由暗忖:成大事者,往往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從這一點來看,突厥汗王的確不愧殿下敬贊之對手。
於是他的態度便越發顯得謙恭:「殿下知聞,王妃祖母及父母雖被汗王所獲,卻並未苛待,如今毫髮無傷,十分感念汗王待之禮遇,所謂『報以瓊瑤』,故殿下也不想為難汗王,願意將雄河將軍送返,以示罷戰之誠。」
這就是說,送回阿史那雄河並不附加任何條件。
但奇桑當然不會銘感肺腑,冷笑道:「本汗王自奪長安,善待者可並非京兆柳一族,對於諸多俘臣如崔、薛等幾大顯望,可也是秋毫無犯敬重有加,晉王若真要報之瓊瑤,理當將我數萬突厥士勇一齊放返才是。」
這簡直就是獅子大開口,不過楊懷犀作為使者,當然也不至於出言譏誚,他微笑道:「殿下亦知曉汗王對我大周諸多臣子禮敬有加,是以已經下令,不許坑殺俘虜,只要貴國士勇甘願投效,我方亦會善待,今後若立功勳,理當論功行賞。」
當初突厥佔領長安,可沒允許諸多顯望遷離長安自投洛陽,眼下晉王又憑什麼要把諸多俘虜交回突厥呢?
一個雄河對大周而言毫無用處,不過將那幾萬虎狼之兵交還,豈不是壯大突厥聲威?賀燁當然不會行為這等愚蠢之事。
楊懷犀已經見到了奇桑,並將勸降錶轉交,任務已經達成,自是不會再與奇桑多廢唇舌,禮辭道:「還請汗王遣兵,隨本使迎回雄河將軍,殿下亦知罷戰之事關係重大,決斷不易,故而願予汗王十日時間,商議麾下部將,若汗王答應罷戰,遣使修書向殿下說明即可,殿下切盼汗王能夠審時度勢,當機立斷。」
他退後數步,方轉身離去,身後只有兩員士勇仗劍跟隨,但這一行三人卻並受到阻止,雖然脊背一直有若陰芒在刺,楊懷犀卻絲毫不曾露怯,直至將雄河順利「交接」,他在數十里外駐守的先鋒軍圍護下,目送一百突厥衛擁護着雄河遠去,他輕拈長須,只覺胸中一片敞亮。
直到此時,不得志的郁懷以及曾經助紂為虐的悔愧似乎方才煙消雲散了,他遠望着渭水湯湯,以及青巒起伏,秋陽的餘暉下這片壯闊的山河,楊懷犀從來沒有如此刻一般堅信——
晉王必勝,治世有望!
第1164章 送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