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以濟生死其一,心念不真或**四起,怨憎作念受着情懷,煩惱憂心是非競亂,此陽魔之所試也。
」對於陽魔之說法可謂「性命不周」所至,此點於歷代多有之。
修煉之士本當心常寂靜內養正氣,於內者常安於外者常逸,俗緣謝盡死生如一。
若收心未竟其而功者,煉養有盛此必然身強氣盛慾念大作,俗念不斷必然怨憎時有,人倫未盡必然憂心煩惱。
先命後性者於收心此項必須更下功夫。
七、陰魔:《上經**》:「夫陰魔者,居山之士修習祕文,或思存之際入室之間,一念差殊即聞四野歌悲冷風亂作,心生倒見妄起貪嗔,談及雜言多宣死諱,或行於道路逢僧遇屍血穢厭我神光,皆陰魔之所試也。
」對於陰魔之說法可謂「取氣不純」所至。
存思之前當知至道之氣正直浩大生生不絕,故只取正真生氣不用雜炁。
且煉養之際不觸死穢不言屍喪,修煉之士若不以此為分際,取氣茫然萬般皆觸所言無擇,存思煉養之際念頭一差,即感召非物或心生左道之念,又觸念不滅意隨心牽日久必然敗道。
八、病魔:《上經**》:「夫病魔者,行持之士一念乖殊,四大失理飲食差時,寒暑失調多生疾患,纏綿不退損害行持,此病魔之所試也。
」對於病魔之說法可謂「衛生失調」所至,飢當食寒當衣,此符自然之理也。
若餐飲無序寒暑不避旱濕不分,悖逆天象自然之理故而生病,此病者乃自取也。
九、妖魔:《上經**》:「夫妖魔者,山林多有之。
凡入靖修煉一念不真,多招狐狸山精石怪妖魅,恐人成道化作妖艷以求宿食,或歌艷麗詩詞以現形影。
故行**之士,多忌之。
」對於妖魔之說法可謂「正氣不足」所至,《道法樞紐》或問:制邪之道如何?師曰:但修己以正,立可制矣。
子不聞「花月之妖不敢見狄梁公乎?」正人君子,鬼神猶且知懼,況有道之士哉。
而此句原於袁牧《甘澤謠》素娥曰:「請公不召梁公,今固召之,某不復生也。
」三思問其繇,曰:「某非他怪乃花月之妖,上帝遣來亦以多言梁公之心將興李氏。
今梁公乃時之正人,某固不敢見。
」(梁公,狄人傑)。
學道修真之士,心行光正故妖魅邪祟不敢進身,山精邪魅競相來戲者,必然心有不正有虧暗室。
十、境魔:《上經**》:「夫境魔者,行持之際或於道路別室之中,見一物而一念起貪嗔之心,目視非色耳聽惡聲,或入室中見諸氣象形影之端,皆境魔之所試也。
」對於境魔之說法可謂「清靜不足」所至,學道修真之士營生於外見諸色形聲財貨奇物,可同求不可同貪。
入室瞑目靜心見諸祥瑞內景,不可着幻。
《清靜》:「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三者既無,唯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但知太虛無名元始無形,入境滅境乃得常寂。
心能常寂此乃道同。
《上清隱書》高上消魔王曰:凡上真已成真人猶凶魔所試,何況凡學之夫耶。
仙道得成,亦不被試者,皆是九天制魔保舉,故魔宜先試其邪正也。
得魔保舉便白日升天,豈可為咎魔也。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卷之十六,玄師曰:凡學士行持洞視,多致群魔所惱,遂乃退敗功力。
如見美貌靈妃,不可熟視,多是三官五帝玉童玉女,察人功過。
亦有清靈善爽魔軍變化故來惑人。
或作鬼怪變現百種魔試,欲人大功不成。
及內人親戚間阻皆魔鬼使然,欲其中道而廢。
道教所言之魔者並非全然為邪惡之類,本有正邪之分。
而內魔之患遠多於外魔之擾,當知心若純正絲魔不生,形端氣正邪精驚心。
消魔之理不在玄奧之中,但看個人日常之心行舉止如何。
第三十七章 魔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