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公元2006年,地點:上海xx路。故事從這年的六月下旬開始。(時間以公元年記)
6月的上海照樣能熱的死人,透過玻璃門朝外看,可以清楚的看見騰騰的熱氣正從路面升起。上海老城區的道路總給人一種窄小的感覺,xx路亦然。
道路上行人很少,路邊那棵怎麼也長不大的樹無力的在熱浪中掙扎,單行道的馬路上只看見車輛匆匆而去,沒有回頭。
xx路是一條不起眼的馬路,同樣不起眼的「小雅齋」在這條道路上,淹沒在大大小小的招牌中。
今天本是周末,行將畢業的楚歌就讀於上海xx商業學校金融系,大四的學生已經不知道上課為何物了,畢業論文已經通過,就等着拿上畢業證書走人。
關於畢業後的去向楚歌沒有考慮過,別的同學在忙着準備精美而厚實的個人簡歷時,楚歌卻一頭扎進了這家不起眼的小古玩店,成了一名看店的夥計。
楚歌不是不想找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學金融的他也算是品學兼優了,可是看見那些信心滿滿出去找工作,灰溜溜回來的同學,楚歌放棄試圖在上海找專業對口的工作。對於楚歌來說,只要能留在上海就行,因為他喜歡上海這個充滿生機和機會的城市。
「小雅齋」雖然是一個古玩店,但要是想在貨架上找到一件像樣的東西,那是絕無可能的,貨架上擺放的所有貨物總價值加起來絕對不會超過2000塊,這也是楚歌能在這幹活的一個主要原因。楚歌在這裏主要做的事情就是等候,想辦法把裏面的便宜貨高價賣出去。
古玩行有條不成文的規矩,只有錯買的,沒有錯賣的,還有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說法。
今天一大早老闆胡堪就出去了,說是去進貨,古玩行稱之為淘換。與小雅齋相比,胡堪在這條街上的名氣卻要大的多,這是楚歌在這打工後才知道的,胡堪在這條街上是出名的眼賊,據說從沒看走眼過。
太陽有點斜了,坐了一天都沒有等來一個客人的楚歌無聊的翻看着胡堪留下的相冊,也就是所謂的商品目錄,就是將一些玩意拍成照片,用來給客戶閱覽。
正在楚歌無聊的時候,店門被推開了,進來一位帶着眼鏡個頭不高的中年人。
楚歌立刻堆起笑臉迎了上去,來人似乎情緒不是很高,白淨的臉上泛着一種淺灰,捧着一個盒子,背着一個包,沒好氣的問楚歌:「你們胡老闆呢?」
楚歌上來就熱臉貼了冷屁股,心中雖然有幾分不樂,但臉上並沒有流露出來,十六歲就開始獨自生活的楚歌要比實際年齡成熟許多。帶着微笑,楚歌低聲回答:「胡大哥出去辦事了,還沒回來呢,有什麼事您跟我說,回頭我轉告他一聲。」
來人看來還是有修養的,在楚歌的微笑面前也感覺到自己語氣的不禮貌,緩和了一下表情道:「那算了,回頭你告訴胡堪,就說老吳來找他看東西,請他回來了給我電話就行。」
楚歌笑着應了下來,老吳也開始往外走,門口停着的桑塔那應該是他開來的。老吳走到門口時,楚歌鼓足勇氣喊了一聲:「請您等一等。」
老吳錯愕的回頭,楚歌這才略帶羞澀的說:「您要是相信,我能幫您先看一看。」
選擇在這種店打工是因為楚歌有這方面的知識,楚歌在零零碎碎在店裏幹了快半年了,還是頭一回單獨面對有人來看貨,想到劉老頭說過自己的眼光已經很不錯了,楚歌生出一種衝動,想獨立驗證一下自己的眼力。
這個叫老吳的中年人看起來也是在這一行混跡有年的主,有點不相信的看着楚歌說:「你能看?」接着又自嘲道:「你想看就看吧,反正也快不屬於我的了。」
說着老吳從盒子裏小心把盒子放在櫃枱上,輕輕的打開蓋子,一件彩繪的青花盆出現在楚歌的面前。
青花瓷!這是楚歌第一眼的判斷。青花瓷始於何時學術界尚無定論,但其生產技術成熟於元,盛行於明清兩朝倒是無可爭議的事實。數百年來,青花瓷一直是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鑑別其年代和真偽的主要方式是從顏色入手。1993年嘉士得香港春拍會上,一件明朝永樂年間的束蓮花卉紋菱口盤曾拍出一百五十萬五千元港幣的高價,由此可見青花瓷器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