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神閣 www.bishen8.cc,最快更新1659:我在滇緬成為亞洲之王最新章節!
眼下他的兵力構成是:
原本留在南密的七百人,加上後來補充的三百人,湊足了一千人;
一開始撥入水師三百人,後來又在大金沙江兩岸的漢人、傈僳人、克欽人中招募了七百人,湊足了一千人。
水師中,時下他擁有能裝載五十人的北城建造的船隻二十艘,每艘由二十名水兵操控,有縱帆一面,眼下是南風季,自然用不上,不過卻設置了長槳二十支,戰時可讓裝載的士兵划動。
剩餘水兵、陸兵則可在船上利用火銃、弓箭、小炮射擊。
另有王定藩這兩年新造的大一些、以大明內河鳥船為藍本的船隻,一共只建造了兩艘,每艘可裝載水兵五十名,以及額外一百名士兵。
鳥船原本是在浙江沿海行走的戰船,但依舊是寬頭,不利於破浪,速度較慢,張七便讓其仿照廣船的模樣將其頭部改造了。
在這個時代,想要改造船隻並不容易,船隻、火器是這個時代兩大利器,稍有不慎就會出事,火器先不說,對於船隻來說,既要考慮它的速度、破浪等因素,又要考慮其穩定性。
特別是內河船隻,由於側風較多,還多是吃水較淺的,隨時都有翻船的風險,於是船隻的穩定性就更加重要。
不過,想要船隻具有穩定性只有兩個途徑,一是加大其吃水深度,二是經過精心計算得出在多大風力下其可能傾覆的程度,進而對船型、吃水深度達到一個相對平衡。
由於船隻的形狀不光有直線條,還有大量的弧形等不規則線條,對於測量工具來說就極為重要了,如果張七沒有從後世弄來的利器諸如遊標卡尺等逆天工具,王定藩再是有經驗也無法做到。
強行建造的話只有一個下場,那就是後世阿三為我們屢次上演的場景。
這也是兩年時間王定藩只建了兩艘的主要原因,他也需要慢慢摸索、沉澱。
無論如何,兩艘大船總算是造出來了。
其長寬比大致類似鳥船,不過船首卻是尖的,吃水深度超過了鳥船,約莫三米,在張七的建議下還加重了龍骨的份量——伊洛瓦底江兩岸都是大山,不時有強勁的側風襲來,不得不優先考穩定性問題。
整個緬甸降雨量極為豐富,伊洛瓦底江常年江水充沛,從密支那開始水深都在十米以上,三米的吃水完全沒有問題。
三米的吃水,平時用攜帶的糧草、彈藥、水密艙、壓艙石來承擔,沒有糧草彈藥時吃水則與普通鳥船一樣,約莫兩米,全部由水密艙、壓艙石來承擔。
也就是說,正常來說,這種船只能夠有效裝載約莫一米見方的物體。
這種船隻長約三十米,寬約六米,高約六米,掐頭去尾,有效承載空間約莫六百噸,換算成人員和物資,可以裝載至少兩百人、六百噸物資,人員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物資則則超過一萬石。
由於他在中層設置了槳位和炮位,能夠攜帶的物資最少要減半,但每艘船三千石糧草還是很從容的,兩艘就是六千石,足以讓他打一個較長時間的大仗。
當然了,他不可能將所有物資全部放在這兩艘船上,一旦有一艘被毀,那就是無妄之災,故此,北城建造的普通船隻也會攜帶一些。
船隻在利用了柚木作為船材後,甲板、船幫就比尋常鳥船厚實得多,便可以在中層甲板設置火炮了,每側各有五門三百到五百斤的短管火炮,還有十支長槳。
二十艘小船可裝載士兵一千人,兩艘大船四百人,這就是一千四百。
這顯然不夠,他馬上派人前往北城,從夏金澤那裏又借來了一些。
不過,雖然人員能夠裝在船上,但馬匹卻不行,他現在還有七百騎,其中六百騎是以前就有的,還有一百騎是他從馬寶弄來的十三歲到十五歲的少年兵——馬寶眼裏的質子。
如今這些人在學校里待了兩年後最小的也有十五歲了,最大的則是十七八歲,完全可以列入正規軍,張七時下將其當成了自己的親兵,由老回回馬守應的孫子馬承嗣擔任隊長。
還有高得傑從干崖宣撫司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