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島國也沒有想到,他們這次破釜沉舟的舉動,反倒給東北軍一個絕佳的機會。離開京城的張之洞,在東南的威望自然無人能及,大多官員將領都是他的門生故吏。
看似簡單的巡閱東南,實際卻是給這些門生故吏一個晉身的機會。做為清廷的老臣,張之洞比誰都明白,這天下終歸要屬於東北軍的。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成王敗寇的道理,張之洞同樣看的很明白。
在東北走訪的那段時間,張之洞看到了很多在他看來,代表希望的東西。臨老,他也希望能換個死後的盛名。才答應劉興華,替其穩固東南的局勢。
有了張之洞的引薦,加上東北軍的滲透。清廷在各地訓練的新軍,說到底都是給劉興華在練兵。而劉興華這樣做的原因,就是希望掌握清廷的槍桿子。
這次島國悍然入侵福州,也讓很多人看到,若是他們再不團結一致,這個國家真要徹底大亂。而劉興華也第一次,以東北軍大帥的名義,發表了國戰召集令。
一般情況下,這樣的通電只有一國政府元首才能發佈。可實際的情況,是劉興華發表之後,清廷那對母子很罕見般,尾隨其後也表示對島國的宣戰。
如果說東北軍擁有軍隊的支持,那和清廷對地方官員,還是存在不小的威懾力。兩宮聯名下達的旨意,各省巡撫總督又豈敢慢怠呢?
在島國開始從寶島抽調部隊,開赴福州希望儘早平定福建的局勢時。段琪瑞的一鎮,在東北軍的接應下,順利的進入廣州,跟島國派遣的陸軍交上了火。
至於那些本以為,能依靠廣州實現理想的革命黨人,最終還是被東北軍先一步轉移。對於他們,劉興華同樣下令,不得傷害他們的性命。
北洋一鎮的進駐,有些令島國看不透般。跟再次起義的革命軍,似乎又聯手起來,對付從寶島開來的島國陸軍。面對兵力佔據絕對優勢的新軍,島國最終也只能選擇撤退。
待到島國的陸軍撤退。這也意味着他們在廣州的殖民利益徹底失去。而劉興華的第二封電報,令剛剛品嘗到勝利的段琪瑞,也直言劉興華的胸襟超乎他想像。
這道電令中,劉興華任命段瑞瑞為廣東督軍,處理廣東境內一切軍務。至於廣東境內的民事。依然由朝廷的官員打理。但政策方面,卻需要按照東北軍的政策來。
其中一條,減免廣州百姓三年的賦稅,就讓深受戰亂之苦的廣州百姓,一下便倒向了新政府。那怕無惡跡,依然留任的清廷官員,也感嘆東北軍的財大氣粗。
至於新成立的粵軍,則由段琪瑞任總指揮。以一鎮舊部,還有二次起義的革命軍為骨幹,快速的吸引廣東全境的清軍跟新軍。淘汰老弱重新擴編。
東北軍早前儲存在廣東境內的大量軍械,也被快速的發放到部隊手中。看到這種情況,段琪瑞也終於明白,為什麼那些部下跟清軍,願意跟着東北軍幹了。
在戰鬥中傷亡的官兵,都能得到優厚的撫恤安置。伙食方面,比以前在北洋時期,好的不是一星半點。武器裝備,更是超乎他們的想像。
做為軍人,誰不希望多拿點餉。吃的穿的好點,又使用更先進的武器呢?
廣州的局勢穩定之後,廣東各地的局勢也迅速平定。而佔據廣東跟江浙兩地的東北軍,無疑將島國打算吞併的福建。形成了兩面夾擊之勢。
專注於打造福利的島國,也非常清楚,他們的局勢很危險。好在他們早前,往寶島抽調了不少陸軍,又收買了不少願意替他們賣命的人。
在這種情況下,劉興華電令粵軍以守為主。進駐江浙的東北軍,正式開赴福建境內。而領兵出征的,則是調到江浙任督軍的秦林。
以東北師二軍為主力,從龍泉方向進軍,提前佔領浦城等地。而在贛南訓練的新軍,同樣接到調令,開赴與福建接壤的地帶,形成三面合圍的態勢。
根據劉興華的命令,東北軍進軍的速度不快,卻穩打穩紮不斷壓縮島國部隊的有生力量。而島國方面的陸軍,似乎也明白什麼叫貪多嚼不爛,只佔據沿海的地區。
當挺進福建的東北軍,正式跟島國的防禦部隊交手之後。東北軍很出人意料般,全線停止前進,只是對島國的防守部隊,表現出壓迫的威勢卻不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