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田利光注視着王亞樵想了又想,看着對方的眼神清澈如一,他終於還是點頭答應道:「行,就20%,但是我們要派人參與寶藏的發掘。另外,你想讓我們做什麼?」
王亞樵輕輕點頭應道,「可以派人,但要服從我們的命令。印度的雨季是6月到9月,我們想要把地宮裏的東西運出來,只剩下了一個月的時間,否則一場大雨就能把地宮給淹沒了。現在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一旦我們開始挖掘地宮,場面就會搞得很大,本地的土王有可能就會出面阻止。所以,你們的任務就是阻止土王干涉我們的行動,用什麼方式都行…」
和日本人交涉完畢之後,王亞樵也鬆了口氣,他隨即發了一份電報給國內,一方面匯報自己的工作進程,一方面則是請示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5月1日,是第二國際所規定的國際勞動節,這一天在東北雖然已經成為了一個法定的節日,但是今年的五一勞動節卻要比往年熱鬧的多,因為今年的中國無產階級除了慶祝自己的節日,還在為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作出了慶祝。哈爾濱、長春和瀋陽都組織了盛大的工人遊行活動,美國公使芮恩施也借着吳川的邀請來到了長春。
作為一名美國公使,參加中國無產階級的節日慶典,慶典中還出現了為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勝利祝賀的標語,這讓芮恩施的立場有些尷尬。不過他還是接受了吳川的邀請,而不是同其他列強的外交官那樣,選擇了躲避。
站在觀禮的陽台上看着步調一致的遊行隊伍不斷的從大街上走過,芮恩施覺得自己也許應當重新修改一下對於中國人的評價了。
在他沒來中國之前,他曾經認為,「有教養的印度人雖然把英國人當作掌握政府藝術的專業的野蠻人,但是在文化方面,他們認為英國人仍處於孩童期;而中國是一個對待外人更加溫和的地區,中國會允許甚至歡迎歐洲人來調停。因此,與印度相比,中國可以與西方國家建立更加直接、更加深遠的關係。」
芮恩施這種對於中國的認識,是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是相適應的。雖然作為一名進步主義者,他反對帝國主義,但是作為美國人,他認為美國有義務幫助中國人走上現代文明,從而建立起由美國代表西方和東方打交道的新方式,而不是英國對於東方的殖民地征服方式。
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下,芮恩施擔任駐華公使之後一直把美國的價值觀輸出放在了首位,也鼓勵美國資本同共和黨的合作。在共和黨的配合下,芮恩施擔任駐華公使的初期確實贏得了不錯的政績,他對於美國國務院的匯報中也意滿志得的說道:
「中國人很關注日常生活的改善,只要有任何實際的生活好處引起他們的注意,他們就會毫不遲疑地利用它。毫無疑問,西方工業制度在中國的發展將會暢通無阻。電報已經融入中國人的生活;鐵路在幾年之內也將發展起來。製造業正在快速的發展,礦業也在進步。隨着這種基本的經濟生活方式的變遷,中國人的觀念和習俗也將發生預期的變化。」
不過很快芮恩施就發現,中國人的觀念和習俗並不是「將」發生預期的變化,而是正在發生快速的變化,這種變化已經超過了芮恩施的理解。出生於1869年的芮恩施,實質上已經經歷了一個快速現代化的美國歷史時期,從馬耕到機器耕地,從油燈到電燈,從馬車到火車,美國用了三十年的時間,把一片蠻荒之地變為了高樓大廈和工廠林立的工業國。
美國的這種工業成就已經超過了他們的歐洲同胞,這也是芮恩施所主張的引導中國進入現代化社會的底氣。因為在他看來,不管美國如何向中國傳入工業文明,以家庭手工業為核心的中國社會也還是無法和美國的大工業展開競爭的,這也是美國所主張的自由貿易的基礎。
可是現在看來,中國人對於工業文明的接受能力並不弱於西方人,而歐洲戰爭的爆發更是給了中國工業一個快速發展的機遇期。美國資本在戰前的籌謀,因為戰爭爆發的關係已經完全破產。雖然美國的資本家們並不介意對於中國的投資計劃完全偏離了方向,他們還是因此贏得了大量的利益。
只是芮恩施對此有些不同的看法,他覺得美國資本雖然贏得了利益,但是並沒有對中國輸出美國的價值觀,到現在為止,東北的社會主流反而更加的偏向了工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