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張輔

    筆神閣 www.bishen8.cc,最快更新主句姜星火朱棣完整版最新章節!

    「……」

    整個五軍都督府的議事廳里鴉雀無聲,眾人都陷入沉默之中,認真消化着剛才從國師嘴巴里吐露出來的這番言辭。

    客觀公正地來說,靖難之役不討論戰爭性質等問題,僅以兵源構成、士卒出身來講,跟唐朝的安史之亂,是有很大相似性的。

    燕軍的兵源構成,主要以胡人(蒙古人、色目人)和北地胡化漢兒為主,士卒出身則是既有與唐朝府兵高度相似的衛所兵,也有募兵制下的新徵兵,還有朵顏三衛等僱傭兵.朱棣麾下的燕軍,跟安史之亂時的那個「燕軍(安祿山國號大燕)」在這兩方面不說一模一樣吧,也可以說是相差無幾。

    而正是因為經過了四年靖難之役的戰火檢驗,正是因為很多將領都認識到了內地衛所兵戰力的低下,衛所制變革的必要性,才被在座的將軍們看得清清楚楚。

    衛所制最早是由元朝戶部尚書張昶提出的,主要參考了西魏北周隋唐沿革下來的府兵制,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將其確立為大明的立國基本制度之一,所謂「自京師達於郡縣,皆設立衛、所,外統於都司,內統於五軍都督府」,也就是說,都指揮使司下轄若干個衛,衛下轄一定數量的千戶所和百戶所,而洪武開國時又規定好了十三個都指揮使司由朝廷中樞的五軍都督府分別劃片管轄。

    關於衛所制,老朱自誇過:「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嗯,其實老朱說的還保守了,何止養兵百萬?何止是不費一粒米?

    要知道,洪武開國的時候一共491個衛,軍隊基本不存在缺編吃空餉的情況,那可是實打實的三百萬大軍!

    當然了,事物都有兩面性,三百萬大軍看着嚇人,可要是按照募兵制發軍餉,把大明戶部干破產都養不起,而這些久經戰火的軍人若是貿然裁撤又必然會造成天下大亂,所以屯田制其實是不得已的選擇。

    老朱當然知道衛所兵種田時間久了沒啥戰鬥力,他自己的原話說的都很明白,「今海內寧謐、邊境無虞,若使兵但坐食於農,農必受弊,非長治久安之術,其令天下衛所,督兵屯種,庶幾兵農合一,國用以舒」。


    說白了,衛所制就是為了把這三百萬人找個辦法養活起來不鬧事,用來打仗那是額外收穫,這麼想,是不是就覺得賺了?

    事實上,老朱確實賺了,他養兵一粒米都不出,還從衛所手裏收米。

    那麼究竟誰虧了呢?

    當然是老朱後面的皇帝們。

    衛所制是開國時的權宜之計,根本不是什麼萬世根本,就算沒人動它,到了姜星火前世明朝嘉隆萬三朝時期也就維持不下去了,當時全國大量衛所兵逃亡,很多衛所空了七八成,邊軍稍好,只跑了四五成.所以在明朝中葉,以「戚家軍」、「於家軍」、「李家軍」為代表的募兵制部隊,開始登上歷史舞台,而募兵制的下一步進化,便是家丁制。

    姜星火的這番話沒有招來反對,便是因為衛所制的弊病實在是多到數不勝數,邊境的衛所兵戰鬥力還比較強,但很多內地的衛所兵跟農人並無區別,把一群沒怎麼訓練過更壓根提不上有實戰經驗的老弱病殘送上戰場,簡直就是在鬧笑話。

    大明開國的時候,養着這三百萬衛所兵是為了維持穩定,而到了靖難之役後,就沒有這個必要了。

    原因也很簡單很多衛所被成建制的打光了。

    君不見能容納數十萬人的德州大營,轅門前的大纛沒變,可士卒已經換了好幾茬了啊!

    李景隆北平之戰扔了五十萬大軍跑路,白溝河之戰扔了六十萬大軍跑路,這些兵都哪來的?還不是建文帝從全國徵調來的衛所兵。

    所以,眼下有這個條件,那麼衛所制變革,晚變不如早變。

    好半晌後,蒙古韃官出身的同安侯火里火真率先打破沉寂,目光灼灼的看向姜星火,問道:「國師這般說來,可是已經找到改善衛所制弊病的方法了?」

    其他將軍們對此也頗為熱切別誤會,他們不是真想從姜星火嘴裏得到答案來改變大明。

    你不能指望這些跟着朱棣造反的大



  
姜星火朱棣無錯版推薦:  
隨機推薦:  魔門敗類  百鍊飛升錄  不滅武尊  神話版三國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主句姜星火朱棣完整版"
360搜"主句姜星火朱棣完整版"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