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神閣 www.bishen8.cc,最快更新開局誅十族朱棣求我當國師姜星火朱棣最新章節!
「世間萬物,上及閃爍星辰,下及瞬乎蜉蝣,皆是物質所生,你們可認?」
這個自然是認得,儒家的很多東西很難用唯心或唯物來單純界定,但在理氣觀上,既然是「氣本論」,那麼其實就是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這個物質基礎就是不同的氣。
「太虛即氣。」
對於姜星火的觀點,反方辯手們別人還沒說話,楊敬誠反倒率先認同了起來。
倒不是他想當叛徒,而是「太虛即氣」這個觀點,就是關學祖師張載所提出來的重要哲學命題,也是理學理氣論的基礎之一。
不過就像是朱熹從佛家那裏縫了不少東西一樣,張載、周敦頤等北宋五子也沒少從道家那裏縫。
「太虛」一詞不是儒家本身的,最早見於道家的《莊子·知北游》裏「是以不過平崑崙,不游乎太虛」,當然了,在這句話的語境裏,太虛是指極端虛無的處所,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哲學概念。
但後來隨着時代的發展,《素問·天元紀大論》提出「太虛廖廓,肇基化之,萬物資始,五運終天」的太虛化生觀點,太虛才成為一個真正的哲學概念,作為一個道教術語,它開始意指的是老子、莊子所言的「道」的物質載體,也就是空寂深遠的宇宙的初始狀態,即萬物得以生成的本原。
嗯,用現代科學的話說,「太虛」就是宇宙大爆炸的那個「奇點」。
正是因為有了這個本源,才有後續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
張載認為太虛是天地的始祖,天地皆從太虛之中來,也就是「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
簡單來說:
太虛(奇點)→產生氣(宇宙物質)
但是跟近代科學的宇宙大爆炸理論不同的是,張載的理論體系裏,「太虛」和「氣」的關係,是無形和有形的關係,在張載看來,氣是有形有象的,太虛則是無形無象的,無形無象的太虛,是氣的本體,氣因其或聚或散的不同變化形式而有不同的存在,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物質形態,也就是氣聚則凝聚為物,氣散則回歸太虛。
這麼說可能有點怪,但其實換個世人比較熟悉的角度想就很容易理解,把「氣世界」理解成陽間,把「太虛世界」理解成陰間氣散了,那就回歸太虛。
當然了,張載肯定不是這個意思。
張載的「太虛氣本論」正確的打開方式是:太虛是永恆的宇宙本體,而聚散變化的世界萬物,則是氣的存在的暫時形態,即所謂「變化之各形」,太虛是散而未聚之氣,待其聚則為氣,這就是張載的「太虛即氣」的思想的基本內涵。
同時張載認為,包括人類在內的天地萬物都是物質的存在,物質是不滅的,而佛家和道家的世界觀都是錯誤的,也就是「浮屠以山河大地為見病。知太虛即氣,則無無」.前一句是批佛家,後一句是批道家。
張載認為佛教的輪迴報應、鬼神觀念,道教的長生不死觀念都是錯誤的,佛教認為「心生萬法」,天地萬物都是因心而生滅,心才是天地萬物的根源,還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虛幻不真實的存在,我們所見到的山河大地都是虛幻的假象,這叫「浮屠以山河大地為見病」,而世界都是真實的、物質的,怎麼是假的呢?
對於理學「氣本論」的發展脈絡而言,在張載的理論中,作為氣之本體的「太虛」和「氣」的關係是無形和客形,無感和客感,至靜和聚散,因而給人一種「太虛」和「氣」是相對待的兩種事物,容易使人把「太虛」理解為「氣」之上的超然存在,而不是「氣」的本然狀態,甚至被理解為氣的本原或者氣所存在的原因。
或者說,程頤和朱熹不是不能理解張載這種「太虛」和「氣」之間精妙的和諧共生關係,而是根據他們的現實需要,將其進行了理論對立。
於是,張載的「太虛」在程頤這裏就被替換成了「理」。
這也就是剛剛所言程朱理學的宏觀微觀二分法,也就是理氣二元論的根基所在。
之所以要對此進行梳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