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趙匡胤黃袍加身,帶領一眾部下返回了都城開封。
他嚴令部下不得驚犯太后和主上,不得侵凌公卿,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令者族誅。
石守信、王審琦等得知兵變成功,立馬大開城門迎接。趙匡胤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
范質這才反應過來,哪有什麼外敵來犯,這明明是上了人家的當。可此時說什麼都晚了,只能率百官聽命。
趙匡胤一黨拿出早就準備好的禪位詔書,正式登基稱帝,定都開封,改國號為宋,建立北宋王朝。
趙匡胤登基後,並沒有誅殺柴姓王公貴族,他封柴宗訓為鄭王,善待公卿舊族,可謂是歷史上少有的沒有大開殺戒斬草除根的帝王。】
看着天幕,趙聊天群里也是聊的火熱:
--乾隆:「哈哈哈!這趙匡胤還算不錯,比朱元璋和朱棣強多了,朱元璋為了登基弄死了小明王,朱棣登基弄死了他侄兒朱允炆,削藩比朱允炆削的還狠!」
--武則天:「趙匡胤的確有手段,不過我當年也是以女流之輩登基稱帝,開創了一代女皇的先河。在位期間,我推行改革,選拔賢能,也算是為國家做出了貢獻。」
--唐太宗:「趙匡胤的治國之道,頗有我當年的影子。我開創貞觀之治,廣納諫言,任用賢才,使得大唐國力強盛。不過,趙匡胤的寬厚和仁義,也是值得稱道的。」
--漢武帝:「趙匡胤的登基,雖然手段有些突然,但能夠迅速穩定局勢,不失為一位明君。我當年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是為了國家的長遠發展。」
--康熙:「各位前輩的治國之道,各有千秋。趙匡胤能夠善待前朝貴族,不殺無辜,這是他的仁德。我當年平定三藩,收復台灣,也是為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慈禧:「趙匡胤的寬厚,確實令人敬佩。不過,我當年雖然垂簾聽政,但也是為了國家的穩定。只是,時局所迫,不得不做出一些艱難的決定。」
--趙匡胤:「各位前輩的治國經驗,我都銘記在心。我雖然以兵變登基,但更希望以文治國,推行改革,選拔賢才,讓百姓安居樂業。我相信,只有國家強盛,百姓富裕,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明君。」
--朱元璋:「趙匡胤,你的做法,我雖然不完全贊同,但你能夠以民為本,不濫殺無辜,這是值得我學習的。我當年為了鞏固政權,確實有些過激,但也是形勢所迫。」
--朱棣:「趙匡胤,你的仁德,我自愧不如。我當年為了奪取皇位,確實做了一些錯事。但我也希望能夠以你為榜樣,做一個仁德的君主。」
--趙匡胤:「各位前輩的教誨,我一定銘記在心。治國之道,千變萬化,但唯有以民為本,才能長治久安。我會努力做到這一點,不辜負百姓的期望。」
--胡亥:「呦呦呦,重八哥和朱老四這時候還裝什麼好人啊!正是扯幾把蛋!」
胡亥的突然插話,如同平靜的湖面被投入了一顆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群聊的氛圍瞬間變得微妙起來,歷史的長河在這一刻仿佛被賦予了某種戲謔的色彩。
--乾隆:「胡亥,你此言差矣。歷史自有其評判標準,無論我們生前如何作為,後世自有公論。趙匡胤的仁德,朱元璋的決斷,朱棣的雄心,皆是他們各自時代的烙印,不可一概而論。」
--武則天:「胡亥,你身為秦朝末代皇帝,或許對權力的殘酷有着更深的體會。但請記住,每個帝王都有他的難處與抉擇,我們不能僅憑一己之私,去評判他人的功過是非。」
--唐太宗:「胡亥,你或許對朕的貞觀之治有所誤解。朕之所以廣開言路,任用賢能,正是為了避免重蹈你秦朝覆轍,讓百姓免受戰亂之苦。趙匡胤的仁政,與朕的理念不謀而合。」
--漢武帝:「胡亥,你提及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為朕所推行,但實則是為了國家的統一與思想的凝聚。趙匡胤雖未如此直接,
第199章 黃袍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