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 書生的報復

    王弼小時候在家沒事幹,就讀書。本來準備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當個大官,沒想到讀書讀成了個書呆子。小天才腹有詩書,唯我獨尊,沖得不得了。他少年時代有幾個好朋友:鍾會、荀融和王黎。除了鍾會之外,王弼跟另外兩個都鬧翻了。

    當時,丁謐和何晏爭奪權力,結果把本來內定了王弼的黃門侍郎的位置給了王黎,讓王弼去做了活兒重、品級又低的尚書郎。王弼知道了之後氣得要死,一輩子不理王黎。而他和荀融鬧翻的原因更離奇,只是一場關於「聖人有情還是無情」的辯論。可見,王弼這傢伙,只要惹他不爽,不管什麼人都能撕破臉皮,完全不會韜光養晦。難怪當時很多人都不喜歡他,認為他好高騖遠,自己尚書台的活干不好,還嫉妒別人。

    但是,正始年間正是哲學沙龍盛行的好時候,像他這樣情商為零的人也有人喜歡。

    王弼的第一次亮相是在裴徽的沙龍上,當時探討的問題是聖人知不知道「無」這個東西。這話題本來沒多大價值,只是崇尚老莊的玄學家們為了與仁厚家攀親帶故而已。從西漢起延續了三百多年的「獨尊儒術」讓孔子的聖人地位不可撼動。玄學家們崇敬的老子、莊子,雖然也很有名,但是只能算君子,地位不如孔子。玄學家們要搞「自由無為」至上,首先得把孔子收編成和他們這個系統兼容的人。於是裴徽就問了,你們玄學家不是說「無」是宇宙的本原嗎?為什麼孔聖人從來不說無啊無的,但是老子他們這些人卻喜歡把它掛在嘴邊呢?


    王弼說,因為聖人知道這回事情,把它理解得透徹,所以無對於他們就是家常便飯,根本不用專門拿出來說。老子他們半瓶子水晃蕩,一知半解的,所以就老是無啊無的。

    王弼一句話,儒家就和道家成了一體兩面。追求虛無人生境界的玄學家和追求實效的事功一派實際上就成了「同志們」。這也是王弼辛辛苦苦地注了《老子》又注《周易》的原因。這兩部經典就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裏裝,王弼裝的最新鮮,所以就成了魏晉第一。

    王弼的身世足夠複雜,也足夠顯赫。王弼的爺爺是王凱,基本就是個路人甲。他一輩子最成功的事跡就是娶了一個天上掉下來的老婆:劉表本該嫁給王粲的女兒。所以,王弼的太祖父就是前三國時代的荊州牧劉表,荊州學派的代表人物。這幫人喜歡搞古文經的研究,他們不像當時流行的今文經派一樣熱衷於給字作注釋,相反,他們治學的重點在於疏通儒家經典當中蘊含的義理。荊州學派這種治學的風格也成為一種傳統深植於王家的血液中。王弼的父親是王業,也是個路人甲,卻沒想到橫空飛來一個厲害的死爸爸:王粲死了之後,他的兩個兒子參加了反對曹操的「魏諷案」,曹丕為了拍他老爸馬屁,雷厲風行地殺了王粲兩個兒子,讓王粲絕了後。後來,曹丕成了皇帝,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就把王業過繼給了王粲。於是王弼有了個新爺爺。這個爺爺的好處是,給他留下了一大堆的珍本,其中有好多是蔡邕在南方搞到的善本——別人看不到的書,王弼家裏滿坑滿谷。他能看得起誰呀?

    少年成名讓王弼本來就滿滿的驕傲變成「老子天下第一」的自負,他相信自己在哲學上孤獨求敗,自然也就對別人的質疑不耐煩得很。他的好朋友荀融是荀彧的侄孫子,潁川荀氏的世族貴公子。荀融的身世才華沒一樣比王弼差,自然也有點目中無人。當時公開辯論是種習慣。所以當王弼注的《周易》「大衍義」一條出版,荀融就寫了篇對其中的「聖人有情論」進行質疑的論文作為賀文。本來是學術上的切磋,沒想到,王弼一看很生氣,認為荀融是砸場子,擼起袖子就給荀融寫了封公開信,說道:「夫明足以尋極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顏子之量,孔父之所預在,然遇之不能無樂,喪之不能無哀。又常狹斯人,以為未能以情從理者也,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足下之量,雖已定乎胸懷之內,然而隔逾旬朔,何其相思之多乎?故知尼父之於顏子,可以無大過矣。」

    大意是,洞察事情的根本不能讓人丟掉自然給的天性。以孔子這樣的聖人,見到顏回不能控制自己的欣喜之情,顏回死了仰天長嘆悲痛不已。有些狹隘的人,認為這是因為情感不能被理智所管束。現在應該知道,這是因為人的天性不能更改。像你這樣的牛人,雖然已經修煉得特別有理性,但是和心上人相



  
北溟魚.推薦:  
隨機推薦:  神話版三國  韓娛之崛起  修羅武神  生生不滅  特拉福買家俱樂部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在深淵裡仰望星空:魏晉名士的卑微與驕傲"
360搜"在深淵裡仰望星空:魏晉名士的卑微與驕傲"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