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勳章制度,李隆基授予李瑄玉麟勳章。
並親自選玉,交給匠人。
李隆基下令賞賜李瑄彩緞千匹,黃金五十斤,金器一百件,玉器一百件,漆器兩百件。
大唐一斤為十六兩,五十斤黃金為八百兩。
雖比起李瑄獻上的金銀珠寶不算什麼,但這是對臣子最頂格的賞賜。
「朕曾下詔,擒殺尺帶珠丹者,封異姓王。楚國公為宗室,破敵寇、擒贊普、立天功」
李隆基緩緩地向台下的大臣說道。
他希望早些確定李瑄的封爵。
唐初大唐「非李姓不王」。
吳王杜伏威、燕郡王羅藝、彭城郡王劉季真、北平郡王高開道、定襄郡王胡大恩等都是作為「諸侯」追隨大唐,從而獲得了王爵,並且他們都被皇帝賜姓為李。
這也是歷朝歷代的普遍現象。一個諸侯擁護李氏立國,總不能封一個普通的爵位吧!
武周時期封梁王武三思、魏王武承嗣、定王武攸暨等武氏子弟,當屬正常現象。
發動神龍政變,將武則天趕下台,復辟李氏的功臣,被封為異姓王,如漢陽王張柬之、博陵王崔玄暐、扶陽王桓彥范、南陽王袁恕己、平陽王敬暉以及遼陽郡王李多祚。
這些人的結局雖不太好,但屬於大唐真正的異姓王。
李多祚這個名義一聽就是皇帝賜的名字,而李多祚是靺鞨族。
哪怕是漢族的李氏,只要不是宗室,被封王也算異姓王。
到李隆基時代,只封一些胡人部落酋長為王。
大臣們還未踏足這個領域。
事實上,李隆基早就有封異姓王的念想。
因為他認為盛世非亂世,除了太子皇子,其他大臣不論誰造反,都會受到口誅筆伐,功虧一簣。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民間,特別是兩京地區,對李隆基的擁戴甚高。
郡王,其後代無法繼承,按照制度,只能繼承國公之位。
給予榮耀一時的地位,換來忠心耿耿,是李隆基想要的。
而李隆基未想到短短几年,宗室李瑄異軍突起,勢不可擋。
封王也成為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實李隆基早有計劃,哪怕李瑄沒擒到尺帶珠丹,甚至尺帶珠丹跑掉,只要戰勝吐蕃,就封李瑄為王。
只是李瑄擒拿尺帶珠丹,給李隆基一種迫切的想法,讓李瑄早得王位。
而李瑄封王,一定是郡王。
凡爵九等,親王名義食邑萬戶,為正一品。
郡王為從一品,名義食邑五千戶。
親王只有皇帝的兒子可封,而郡王是皇太子的兒子,亦或者受皇帝喜愛的皇孫。
這些親王公主的封爵,皆有實封。
封親王需要「封王典禮」,郡王則只需冊封詔書即可。
郡王的正妻為妃,媵妾也有品級,為正七品,但有數量規定。
一般情況下,母亦為妃,哪怕逝去也會追封。
而封地也有嚴格要求,名山大川不封,畿內不封。
李隆基重新陳述封王事宜,雖然在文武大臣們的意料之中;但結果出來,依舊讓他們面面相覷。
哪怕是信安王李禕,也是承襲太宗皇帝十一子李囂的爵位,然後在開元十二年被李隆基封為信安郡王。
信安王尊貴的身份在前,然後才立下戰功。
和李瑄的性質不同,李瑄是將家族失去的榮耀撿起,難度堪比異姓王。
朝堂上足足沉默十幾個呼吸,鴉雀無聲。
「啪啪」
李林甫舉起板笏,帶頭拍打手掌。
而後裴寬也以板笏擊掌。
頃刻間,整個朝堂響起讚揚聲,大臣們的臉上都帶着笑容。
這種板笏擊掌的聲音,代表着李隆基英明的決定。
以笏擊掌是朝堂上的傳統。
當然,也不是誰都能帶頭以板笏而擊。
必須是三品以上,有威望的大臣,多是宰相。
第二百四十三章 封王,天下各國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