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官宣佈,主審官和同審官合議,三十分鐘後正式宣判。公訴人,把公訴書和證物證詞呈上。
書記官,把記錄文書呈上。警員,把人犯暫時收押!」
袁咸安和兩位同審官先退回後堂,一位書記官捧着公訴書等卷宗跟了進去。
六位人犯低着頭跪在地上,有的瑟瑟發抖,有的強做鎮靜,有的左搖右晃,有的低頭不語。
被十二位警員吆喝着拉了起來,左右一架,拖了出去。
左右兩邊的公訴席和旁觀席官員私下議論開了。
前廊記者們也在議論着,揣測待會主審官怎麼判。
旁邊坐着的家眷,有嗚嗚哭起來的,是人犯家眷。
有咬牙切齒咒罵的,是林家家眷。
前院兩百號人,三三兩兩聚在一起,低聲議論着,就像一池塘的蛤蟆在開會。
「師哥,你有經驗,你覺得這案子會怎麼判?」鄧記者輕聲問道。
「這案子案情不複雜,關鍵是影響很大。這六位人犯都是一時名士,在士林清流里很有名望。」
「師哥,我怎麼聽說現在的清流,比糞坑還要臭不可聞。」
「嘻嘻,你算是悟到一點道理。從嘉靖末年開始,幾經大浪淘沙,朝堂里剩下的真正清流,寥寥無幾,但絕不是公堂上這幾位自詡的清流。」
鄧記者不敢相信,「不是真正的清流?」
「那我問伱,什麼叫清流?」
鄧記者想了想答道:「師哥,按照小弟我的理解,清流應該是德行高潔負有名望的士大夫。」
「屁話,除了海青天寥寥數人之外,大明那有什麼德行高潔之輩?
現在這些自稱清流的人,只是自詡清高,高談闊論卻一無是處。評議時政,熱衷黨爭,動不動就上疏言事,彈劾大臣。
好一點的只是知直不知曲、爭意氣而不爭是非的迂腐君子;清談務虛又好勝喜爭,重個人聲名,甚重於國家利益。
壞一點的是要求別人廉潔奉公,自己卻多營私圖;指摘別人誤事誤國,自己卻迂疏無通。更壞者如黃懷璧這樣的,滿口仁義道德,暗地裏小人行徑。」
鄧記者一愣。
想不到自己的師哥還是位憤青啊。
不過轉念一想,師哥說得不無道理啊。
從嘉靖末年,幾經黨爭,留在朝堂上的,要麼是贊同新政的,力行改革的。就算心裏不贊同,但是為了前途,捏着鼻子也勉強認了。
要麼是不贊同新政,但確實品行高德、奉公廉潔,就算黨爭也行堂正之法。
還有部分就是如黃懷璧、賈友山之類,此前黨爭不敢跳出來爭,只想着讓別人沖在前面,自己躲在後面享受勝利果實。
現在新政大行,他們這些所謂華翰清流逐漸邊緣化,於是失去話語權的他們就認為是言路閉塞;失去權柄的他們就認為是奸佞當道。
可是他們膽子和脾性又不敢跳出來大吵大鬧,只好暗戳戳的在底下搞壞事。
想不到這次他們撞到鐵板,被朱翊鈞和張居正當了一回典型。
有了朱翊鈞指示,錦衣衛直接介入;有了張居正的發威,刑部、順天府上下發力,很快把這案子查個底朝天。
朱翊鈞看完卷宗後,就把趙貞吉叫了去,讓他好好安排一下,把這件案子作為都察院分立為監察司法機構後,第一個典型案例。
於是有了今天這麼一出。
只是這些內幕,萬記者、鄧記者和大部分圍觀官民都不知道,只有袁咸安等少數幾位官員大致猜到了一二。
三十分鐘後,警員先把人犯押了進來,依舊跪倒在公堂上。
袁咸安和兩位同審官從後堂轉出來,坐回到各自的桌案後。
咳嗽一聲,袁咸安連拍驚堂木,啪啪聲響後,公堂又變得安靜。
大家都知道,主審官要宣判了。
這就要宣判了?
還要怎麼樣啊?
難不成還要給被告人犯請幾位訟師,進行無罪辯護?
朱翊鈞覺得做到這一步已經很不錯了,對於大明的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