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踴躍舉手想要提問的記者,劉周也不可能一直點安排好的媒體。
在回答了幾個問題,將想要向外透露的信息說完之後,劉周點了和自己一直相愛相殺的《新京報》的記者。
《新京報》的記者顯然有些意外,也有些驚喜劉周能夠讓自己提問。
他是非常清楚的,自家媒體一直和劉周的關係不是很融洽。
但他不知道的是,像《新京報》這樣追求熱度的媒體,對於劉周這種自帶流量的大佬,哪有那麼多立場之分,彼此都有默契。
不過既然有這個機會,這名記者提的問題也相當不客氣:
「劉導,您覺得地震題材的電影應該迴避真實的場景重現嗎?您怎麼看待影視作品對於受災群眾的二次傷害?」
對於這個有些惡意的問題,劉周平靜地回道:
「《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的劇本,我找來了劉衡老師來寫,劉衡老師採訪過很多親歷者,他遇到了一個經歷過大地震的人。
他覺得這個人的經歷非常契合《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所以就將那個人的故事放到了劇本中,當然這是得到了對方允許的。
其實不僅僅這一個人,劉衡老師採訪的很多人都希望能夠有一部優秀的電影來紀念那場災難。
我們這個國家是個地震多發國家,去年我們又親眼見證了這麼一場大災難。
如果我們這部電影能夠提高大家對地震的認識,那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事。」
「你覺得的這部電影能感動從大地震中走出來的親歷者嗎?」記者接着問道。
劉周沉吟了一下道:
「我們這部電影會有感人的場面,但我拍這部電影不是為了讓大家哭,而是希望大家笑。
我覺得大家看完電影能夠微笑着走出電影院,那才是電影最大的成功,我拍這部電影就是希望給觀眾帶來溫暖和希望!」
劉周的這場記者問答足足持續了大半個小時,不管是遇到什麼問題,劉周都很耐心的回答,畢竟需要他們去宣傳,而且等下也有求於他們。
不過關於電影劇情的問題,他始終守口如瓶。
最後,劉周向他們求助道:
「我們籌備到現在其他各項工作進展都比較順利,就是在道具上遇到了麻煩。
希望大家能幫我們發一個信息,徵集70年代的生活用品,比如那個時候的搪瓷杯子,那個時代的自行車等等。
有時候一個鏡頭裏需要幾百輛自行車,如果去做那成本太高了。
誰有那個時代的自行車、縫紉機或者暖壺等生活用品,能不能給我們捐一些,實在不行便宜點賣給我們也行。」
《唐山大地震》劇組的預算是比較充足的,但七十年代的一些物件,今後很少用得到。
定製的話價格確實比較貴,更重要的是,東西比較繁雜,定製起來也比較麻煩,有些東西都沒有廠家生產了。
所以劉周也只能學習馮褲子的法子,希望能夠請求民間的力量。
現在這個時期,國內應該還是有不少家庭有七八十年代的老物件的。
對於劉周的這個請求,各大媒體也很給面子,在發佈會結束之後,國內媒體娛樂版的頭條新聞全是關於這場發佈會的。
幾乎所有的媒體都重點提到了道具的問題,甚至有很多文章直接在標題寫着「向全國徵集舊物」。
再加上嘉禾集團的全力宣傳下,這相關新聞頓時成為當前最大的熱點。
國內觀眾看到報道後都積極響應,不少人撥打報紙的熱線表示願意無償捐贈自行車等物品。
《唐山大地震》的官方微博也有不少人留言,表示願意把自己閒置的舊物拿出來,給電影免費使用。
為表示紀念及感謝,劉周親自設計了上世紀70年代風格的榮譽證書,並附上自己的簽名,送給獲得錄用的道具捐贈者。
不過民間捐贈劉周也不確定能不能完全滿足劇組需求,所以為了保證不出意外,他準備去找找韓山平。
中影以及其他幾家電影製片廠,應該也還有一些七十年代的生活用品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