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適當謀求魯國利益,那就是事關魯國附庸郕國的大事。
郕國,也稱成國、盛國,是周武王分封其弟姬武而建立的一個伯爵諸侯,都城在郕邑,即今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古城村。
郕國本來是一個大國,而且是姬姓諸侯,但夾在衛國、魯國、齊國三大國之間,受三國不斷侵擾,慢慢衰落,最終淪落為魯國附庸。
在鄭莊公馳騁春秋江湖的歲月里,郕國也算是一個叫得上號的大龍套角色。
而且,郕國敏銳地抱住了鄭國這根大腿,成了當時鄭國對抗宋衛陳蔡等國聯盟的急先鋒。
公元前718年,鄭衛北制之戰爆發。衛國請了南燕國相助,而鄭國卻聯繫上了鄰近衛國的郕國。
郕國在鄭國的授意下,進攻衛國。
當然,在相對較強的衛國面前,郕國的戰術目的並非是將衛國打敗,而是根據鄭莊公的戰術意圖,將衛軍主力牢牢牽制於衛國都城朝歌城外。
衛國國君衛宣公大怒,全力出擊。
郕軍退守郕城,據城而守。
衛軍短期內根本無法攻下郕國,那就圍城,徐徐圖之。
卻不料,傳來鄭軍大敗南燕軍的消息。
衛宣公大驚,急率軍撤出郕城,回師保衛都城朝歌。
郕國的軍事行動牽制了衛軍主力,策應鄭莊公率鄭軍全面擊潰了前來救衛的南燕軍,迫使衛軍疲於奔命,最終鄭國取得了北制之役大勝。
這一場戰役,郕國為鄭國立了大功。
但是,令郕國失望的是,本來郕國希望通過這次對衛國的打擊,在鄭國的幫助下獲得一些實實在在的利益,比如城邑和土地等。
但最後郕國非但沒得到任何利益,反而是衛國在鄭軍撤走後,找了個機會狠狠教訓了一把郕國。
正因為如此,到後來鄭莊公要求郕國再次出兵幫助鄭國討伐宋國時,郕國非但不幫助鄭國,反而站隊到了宋國一邊。
但要搞清楚,那個時候,鄭齊魯三國可以說是春秋早期的鐵三角聯盟。
你郕國本就是魯國的附庸,宗主國都站在鄭國一邊,你小小的郕國居然敢不與宗主國共進退?
就這樣,郕國犯了一個大錯,從此經常遭到魯國的教訓。
再說,所謂附庸,你乖乖聽話,那就讓你保留着宗廟,維繫國家的存在。
既然你不乖了,那也就沒有必要以諸侯國家的名義存在了。
這是魯國的想法,而且想了不止一次。
是的,與齊國相比,大家曾經都是國土、國力都差不多,甚至魯國在政治上具有齊國無法比擬的超級優勢。
但兩國自建國後發展了幾百年,現在的齊國到處擴張,儼然成了山東第一大國。
魯國呢?
與齊國的差距越來越大了
齊國的逐漸強大,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斷攻取周邊鄰國和東夷部落,那咱魯國就不能攻取了麼?
再看看山東半島曾經的四大強國之一的紀國,齊國說滅就滅了。
另外一個萊國,已經多次受齊國打擊,看來被齊國吞滅是遲早的事。
魯莊公也許還是一個少年,他不怎麼懂。
但文姜是懂的,她很清楚齊國的強大是怎麼來的。
魯國,那就走齊國的路,如何?
你郕國,如果不早點圖滅之,那遲早是要被齊國這樣的大國給滅了!
到時,魯國什麼利益都得不到。
確實,齊襄公自滅了紀國後,再次強力干涉了衛國內政,牢牢控制了衛國,他的目光已經盯上了郕國。
齊國盯上郕國有一個很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衛國現在是齊國的鐵杆小弟了。
歷史上,郕國是衛國的仇敵,根據衛國的請求,齊國將出兵教訓郕國。
如果單單是一次教訓那也罷了,但文姜很清楚,自己的齊侯哥哥,分明就是擺出了一副要滅了郕國的架式。
對魯國來講,此時根本沒有能力去吞滅了郕國。
但是如果主動與齊國聯合,借齊軍之力,搞定郕國是不成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