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年時代
1712年1月24日,腓特烈二世出生於柏林,他的父親是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被稱為「士兵國王」,為普魯士奠定了軍事統治的初步基礎。母親則是英王喬治二世的妹妹索菲·多羅特婭,這使得腓特烈從小接觸到了更為廣泛的歐洲文化。少年時期的腓特烈機敏、聰慧,富於音樂才能,尤其擅長吹奏長笛。他從母親那裏受到了法國文化的薰陶,對文學、藝術和哲學有着濃厚的興趣。然而,他的父親卻一心希望將他培養成一名軍人,竭力向他灌輸軍事和國家管理的知識。這種教育方式與腓特烈的個人興趣和性格產生了嚴重的衝突,導致父子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張。
1730年8月,18歲的腓特烈決定逃離這種壓抑的生活環境,他計劃逃往英格蘭。然而,計劃在過境時被守軍發現,腓特烈被逮捕並立即送回柏林,隨後被父親囚禁在屈斯特林。在這次事件中,腓特烈的摯友漢斯·赫爾曼·馮·卡特因參與逃亡計劃而被斬首,腓特烈被迫觀看行刑過程,這對他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衝擊。此後的一年裏,腓特烈一直被嚴密監視,雖然被允許參與一些政府的實際行政事務,但生活依然受到嚴格限制。他每周必須參加四小時的佈道和禮拜,以此作為對他叛逆行為的懲罰。
1731年8月,經過長時間的僵持,父子雙方終於達成妥協,矛盾有所緩和。腓特烈重新獲得了王位繼承人的身份,父子關係也逐漸恢復正常。為了鞏固與哈布斯堡家族的關係,1732年3月10日,腓特烈在父親的壓力下,與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的伊麗莎白·克里斯蒂娜訂婚。儘管這場婚姻並非出於愛情,但腓特烈還是履行了自己的職責。1733年6月10日,兩人正式完婚。然而,婚後的生活並不幸福,腓特烈與伊麗莎白·克里斯蒂娜幾乎沒有共同語言,他們並未誕下子女,基本上處於分居狀態,只有在節慶場合才會一同出現。
1734年,腓特烈被任命為一個步兵團的上校,駐紮在柏林西北的小鎮魯平。在這裏,他開始系統地學習軍事事務,逐步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軍事指揮官。這段時間的經歷對腓特烈的軍事才能和領導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關鍵作用。從1736年到1740年,身為王儲的腓特烈在萊茵斯堡度過了四年相對自由的生活。在這段時間裏,他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興趣進行學習和研究。他懷着強烈的求知慾,廣泛涉獵哲學、歷史、文學等領域,寫出了《反對權術主義》一書,並於1739年在海牙出版。
二、對奧擴張
1740年,腓特烈二世登基成為普魯士國王。他將軍隊視為國家的基石,不惜以全部工業收入供養軍隊。他的軍費開支高達1300萬塔勒,佔國民收入的4/5。腓特烈二世推行了一系列軍事改革,採用了新式募兵制度,為後來的義務兵役制打下了基礎。他的部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士兵們以玩忽職守為恥,以絕對順從為榮,寧願戰死也不臨陣脫逃。腓特烈二世對騎兵進行了改編,使其更適合速戰速決的戰術。他所創建的騎兵和炮兵戰術,後來在拿破崙時代被各國廣泛採用。腓特烈二世熱衷於研究戰略戰術,認為打仗的目的在於消滅對方力量,主張盡力選擇有利戰機,集中優勢兵力,分割敵軍,逐一擊破。他將「進攻」作為軍隊的特有精神,認為這是普魯士軍隊的優勢所在。
腓特烈二世登基不久,奧地利國王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去世,由其女瑪麗亞·特蕾莎繼位。腓特烈二世鄙視這位女皇,覬覦她的王位繼承權,特別是垂涎奧地利富庶的西里西亞省。1740年12月,腓特烈二世發動了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當時,奧地利在外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疆域不斷擴展,但在歐洲樹敵甚多。西班牙、法國以及巴伐利亞和薩克森都與腓特烈二世結盟,因此普魯士一方的力量較強。腓特烈二世以精兵攻敵不備,輕而易舉地佔領了西里西亞。然而,奧地利得到了匈牙利的支持,腓特烈二世很快遭到奧匈聯軍的有力還擊。面對不利戰局,腓特烈二世背棄了法國、西班牙、巴伐利亞等盟國,於1742年單獨與奧地利媾和,暫時退出戰爭。
1744年,腓特烈二世再次發動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這一次,他依
第87章 腓特烈大帝如何將普魯士打造為歐洲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