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高麗王朝與朝鮮王朝交替的動盪時期,有一位出身名門望族安東金氏的政治人物,以其家族背景和複雜的政治手腕,在歷史的轉折點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就是金士衡,一個在高麗末年與朝鮮初年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歷史人物。本文旨在詳細剖析金士衡的政治生涯,以及他如何在家族榮耀與個人命運的交織中,走完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
一、名門之後的早期仕途
金士衡出身於安東金氏這一高麗王朝顯赫的貴族家族,其祖先金方慶是高麗名臣,家族世代高官厚祿。金士衡的曾祖金恂官至判三司事,祖父金永煦更是做到了首相之位(僉議政丞),父親金蕆也是領三司事的高官。這樣的家族背景,使得金士衡得以憑藉門蔭入仕,仕途起點遠高於常人。
在恭愍王時期,金士衡從鶯溪館直起步,逐步升遷為監察 糾 正 、考功散郎。到了高麗禑王時期,他又由司憲執義累遷至開城尹,並被賜予「端誠輔理功臣」號。在昌王時期,金士衡外放為交州江陵道都觀察使,負責 量 田 事務,因其公正嚴明、威惠並舉,贏得了廣泛讚譽。
二、政治鬥爭中的起伏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金士衡被召回中央,任同知密直司事。隨着恭讓王的即位,他的仕途迎來了新的轉折點。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金士衡調任密直使兼大司憲,不久又改任知門下府事,仍兼大司憲。在此期間,他積極參與政治鬥爭,請求流放李成桂集團的政敵禹玄寶、權仲和、李夏等人,並迫使恭讓王同意。然而,在唆使刑曹彈劾鄭夢周偏袒尹彝、李初的鬥爭中,金士衡並未如願,反而導致同黨安景恭、成石珚等人被貶。
在與鄭夢周集團的對峙中,發生了鄭夢周遇刺事件。金士衡在鄭夢周遇刺兩天後就被提拔為三司右使,六月十九日更是升任三司左使,成為朝廷重臣。這一系列快速的升遷,無疑反映了他在當時政治鬥爭中的勝利。
三、朝鮮王朝的開國功臣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成桂發動政變,推翻高麗王朝,建立朝鮮王朝。金士衡等五十餘人聯名向李成桂勸進,李成桂遂於翌日登王位。作為開國功臣,金士衡被任命為門下侍郎贊成事、兼判尚瑞司事、兼兵曹典書、鷹揚衛上將軍,並封上洛君。在定開國功臣位次時,金士衡排名第三,僅次於裴克廉和趙浚,被策為一等奮義佐命開國功臣。裴克廉死後,他與趙浚分別被拜為門下右、左侍中(三年後改「侍中」為「政丞」),他還晉封上洛伯。
然而,對於李成桂而言,金士衡之所以受到重用,更多是因為其「家門貴顯,心地清高」的背景,而非他在開國創業中的實際功勞。在李成桂在位時,金士衡和趙浚長期執政,但實際上政務主要由趙浚處理,金士衡則美其名曰「以寬簡濟之」,實際上事事聽從趙浚,無所可否。
四、政治立場與王子之亂
在第一次王子之亂中,金士衡和趙浚選擇了支持李芳遠。這一立場使得他們在李芳遠即位後,被錄為一等同德靖難定社功臣。李芳果即位後,金士衡被派往明朝祝賀建文帝 登 極 。回國後,他仍任右政丞,但不久便稱病請辭,於建文元年(1399年)十二月一日獲得批准,與趙浚同時退居二線。
然而,金士衡的政治生涯並未就此結束。李芳遠即位後,於建文三年(1401年)閏三月初一日重新任命他為左政丞,位居首相。然而,在翌年十月朝鮮要派政丞出使明朝祝賀朱棣奪位時,金士衡卻以病為由拒絕出使,只有河侖自告奮勇。於是李芳遠任命河侖為左政丞,金士衡則卸任為領司平府事。一個月後,他被封為上洛府院君,致仕居家。
五、晚年生活與身後評價
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三十日,金士衡去世,時年六十七歲。李芳遠為他輟朝三日,賜諡翼元。這一殊榮反映了金士衡在朝鮮王朝初期的重要地位和影響。然而,在他去世後,也曾有人提議讓他配享太祖李成桂之廟庭,但遭到了河侖等人的反對。他們認為金士衡在開國時並無實際功勞,因此不
第75章 金士衡:高麗到朝鮮的過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