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向張敏詳細介紹了自己手中的幾塊玉片的來歷,非常確定就是「金縷玉衣」是的一些玉片。
金縷玉衣主要出土於中國中原、江蘇、直隸、安徽、齊魯,玉衣也稱「玉匣」、「玉柙」,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徵,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線、銅線編造,又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據有關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這種玉匣就是人們常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 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
整件玉衣通常由無數塊精選的玉片以金絲、銀絲或銅絲精心編綴而成,工藝複雜。它不僅是權力的象徵,更是古人對死後世界的美好祈願與想像。
金縷玉衣最早發現於齊魯省沂蒙市文物組對位於柳青街道洪家店村西北的劉疵墓進行發掘。發現一套包括頭、手、足五個部位的金縷玉衣。
1986年再次發現在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僖山漢墓出土的西漢金縷玉衣 ,長為1.76米,分別由2008塊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為西漢梁國國王梁孝王之陪葬品。
漢代人認為玉是「山嶽精英」,將金玉置於人的九竅,人的精氣不會外泄,就能使屍骨不腐,可求來世再生,所以用於喪葬的玉器在漢玉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金絲縷玉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周時的「綴玉面幕」 「綴玉衣服」,到三國時曹丕下詔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用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銅線綴編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到目前為止,全國共發現玉衣二十餘件,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中出土的兩件金縷玉衣是其中發現年代最早的。徐州楚王陵出土的金縷玉衣是製作最精美的。
由於金縷玉衣象徵着帝王貴族的身份,有非常嚴格的制工藝要求,漢代的統治者還設立了專門從事玉衣製作的「 東園」。這裏的工匠對大量的玉片進行選料、鑽孔、拋光等 十多道工序的加工,並把玉片按照人體不同的部分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再用金線相連。製作一件中等型號的玉衣所需的費用幾乎相當於當時一百戶中等人家的家產總和。用金縷玉衣作葬服不僅沒有實現王侯貴族們保持屍骨不壞的心愿,反而招來盜墓毀屍的厄運,許多漢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盜。到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從此玉衣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解放以來,漢墓中所發現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
中原省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二件、定州西漢中山孝王劉興的一件和西漢中山懷王劉修的一件、彭城西漢楚王劉戊(一說為第二代楚王劉郢客)的一件、 安徽省亳州東漢末年曹操的宗族曹騰(曹操祖父)的一件,共6件。以滿城漢墓的二件為例,劉勝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 片,金絲重1100克,竇綰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重700 克,其製作所費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驚人的。1978年5月,齊魯省沂蒙市文物組對位於柳青街道洪家店村西北的劉疵墓進行發掘。發現一套包括頭、手、足五個部位的金縷玉衣。頭罩北向,正南北,從頭罩到腳罩,長1.8米。胸部有殘破玉佩兩件,右手執一玉佩;腰部靠近右手套處有瑪瑙質印章一枚,上陰文篆書「劉疵」二字。劉疵墓出土的金縷玉衣,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套只有腳套、手套和頭套而沒有四肢和上身的玉衣。整套玉衣用玉1140片,玉片以長方形為主,磨製得很薄,質地晶瑩細膩,每片玉片的角和邊緣都鑽有為穿系而製作的小孔,玉套用金絲以十字交叉式連綴而成。目前,國內共發現玉衣20餘件,其中劉疵墓出土的「金縷玉衣」最為奇特。這套玉衣由面罩、手套(兩隻)和鞋(兩隻)組成,分別套罩在頭部、兩手和雙腳上,其用意似乎在於以點代面,即用身體最末端的幾個點來代替全身,起到象徵性的作用。
從外觀上看「玉衣」的形狀和人體幾乎一模一樣。頭部由臉蓋和臉罩組成,臉蓋上刻
第8章 盜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