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泥之法,是流傳在古玩界的一種為了保護古物的手法,大體的作法就是採用與原物極相似的材料在其表面做一層外衣。//無彈窗更新快//為了起到保護作用,都會採取相應的煅燒手法,將其表現燒製成陶、瓷等與原物不相上下的效果。這樣一來,就可以最大程度的混淆視聽,達到以真亂假的效果,從而使原物躲開人們的視線。這種手法,每於戰亂時節就會大行其道,華夏有無數的寶物,都是通過這種類似「自污」的手段逃過了那些侵略者們的魔爪。
而這種手法,由於所需技巧非常複雜,一不小心就會弄巧成拙,所以掌握的人並不是很多,如今更是難得一見。想不到,在這真假轉換之間,一塊真正的東坡硯片刻功夫就把所有人都耍了個團團轉。起初有那個東城之印,就有人會聯想到東坡硯,然而在真正的內行手中,又會被那句涉及帝諱的題字引入歧途,將其斷定為贗品。這時候繞着那句題詞,所有人都忽略了硯台本身別有洞天的事實。當燒制的與原硯無二的外衣被剝掉之後,原汁原味的東破硯顯出了身形。這一手,把那些目睹了整個過程的行家們齊齊震撼了一把。
這少年到底是什麼來頭?怎麼會看穿這種古老的保護手法?要知道,裹泥之法曾在宋末大行其道,那是因為宋朝的制瓷手藝幾乎已達到了人類歷史的巔峰之境,將外衣與原物燒成一般模樣並不困難。但後來瓷器手藝在蒙元入侵之後有了斷代。那些高超手法幾乎盡數失傳,這裹泥之法自然也同樣沒人能學會。以至於後來的裹泥之法,乾脆就是直接把要保護的東西塑到泥胚中,然後重新燒個新東西出來。要想見到那東西,得先砸了外面這個殼。而像這方硯這般,硯體表面包括東坡印在內的大部分顯露在外,其餘部分則被外殼包裹,整體天衣無縫毫無作假痕跡的,卻已很難見到了。這小傢伙又是怎麼知道的呢?
全新的東坡硯在旁觀人群手中流傳,這方硯古樸大氣,整體為長方形。色呈灰色偏綠,底部有抄手,長八九寸,寬五寸。高約兩寸。硯的左上方是圓形月池,右上刻有兩行詩文:「忽玄雲之靄,觀玉兔之沐浴。」詩文的左下方落款蘇軾,落款下方刻有一「東坡」方形印。最妙的是,這塊方印。一直都沒被包裹,而那段題詞的外殼,就是起初寫着「元亨利貞」幾個字的地方。
本來若是沒有那方東坡印,起碼還算得上是塊宋物。可有了那方印,再一結合那幾個字。就成了一方偽造的東坡印,成了贗品!這麼一來。價值一下就大打了折扣,根本就無法增值。太妙了,細一琢磨,原本那個外殼上的字,簡直就是專門寫來騙行家的!
老人並未因為自己看走眼而覺得羞惱,反而對李念青的犀利眼光大為讚嘆:「自古英雄出少年啊!厲害,太厲害了!」
閻斌很及時的探過身來:「李少,果然厲害!嘆為觀止啊,我是徹底服了!對了李少,我家有位長輩,很是喜歡東坡先生,如果能得一塊他用過的硯,一定會很高興的。不知李少願不願意割愛轉讓?」
李念青還沒回應呢,那老人就插話了:「呵呵,這位小兄弟很不厚道啊。華夏人哪有不喜歡東坡先生的?就只在場的,我就敢保證,絕不下十人都是東坡先生的粉絲。要是李兄弟願意轉讓,怎麼也得大家公平競爭嘛,怎麼能這樣子強搶呢?」
閻斌不好意思的笑了:「是我太魯莽,抱歉抱歉。實在是見獵心喜,一時沒忍住,失禮了。」說着向周圍拱了個手,又回頭問李念青:「既然這樣,李少給個話,原不願意出手?」
李念青笑道:「我買這塊硯,本來就是衝着揀漏來的。當然巴不得趕緊出手了,也好去換頓筍炒肉吃。」
眾人大笑,老人伸虛按,讓大家靜下來道:「這樣的話,就按老規矩來,嗯,我老頭子佔個先,也不來回,小兄弟三千入的手,我就加個尾巴,三萬吧!低了這個價,大家就免開尊口了!」
老人一出價,又是一陣譁然,強悍啊,三千入的手,剝了皮就能翻十倍!這個漏,揀大了!
閻斌笑道:「既然是東坡先生故物,就不能以常價衡量,就沖東坡先生那個眼光,就不止這個價。我出五萬!」
老人呵呵一笑,目光環視四周:「還有沒有別的朋友有興趣的?」
人群里有個人喊了一句:「五萬八,湊個吉祥數!就當給那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