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遠祖為漢武帝時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後,不過兩支派甚遠。祖籍襄陽,曾祖父杜依藝為鞏縣令,遂居鞏縣,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母親崔氏,在杜甫年幼時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親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青少年時期,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着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少年時期,有機會受到各種文化藝術的薰陶,這對他日後的詩歌創作有很大的影響。例如他五六歲時,在河南郾城看過舞蹈家公孫大娘的劍器渾脫舞,後在洛陽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寵臣崔滌堂前,聽過李龜年的歌聲;在洛陽北邙山頂玄元皇帝廟裏,欣賞過畫聖吳道子畫的五聖尊容、千官行列,這在他以後的詩歌創作中都有所反映。當時社會名流崔尚、魏啟心看到他習作的詞賦,誇獎他有班固、揚雄之風,還有李邕、王翰這樣的長輩也屈尊來訪問他。
十九歲的杜甫,出遊郇瑕,二十歲時游吳越,歷時數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杜甫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一職,杜甫於是赴兗州省親,與蘇源明等一起,到齊趙平原,作第二次漫遊。大概這時他父親正在兗州做司馬,他在齊趙一帶過了四五年「裘馬輕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現存最早的幾首詩:《登兗州城樓》,是省侍父親於兗州時的作品;還有《畫鷹》《房兵曹胡馬》兩首,以青年人的熱情歌頌了雄鷹和駿馬;還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傑作,結尾的兩句是流傳千古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流露了詩人少年時代不平凡的抱負。
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同游梁、宋,會見了詩人高適,這是第三次漫遊。之後,杜甫又到齊州,在齊魯又與李白相見,在飲酒賦詩之外,又討論了煉丹求仙,而且共同訪問了兗州城北的隱士范野人,兩人還互贈了詩篇。杜贈李的詩說:「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李贈杜的詩說:「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兩人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見面。
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着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
第八章 詩聖——杜甫